《红楼》杂话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此时虽非秋季,可是秋亦近在眼前了,绵绵无休的雨似乎倾诉着对春的最后眷恋,又好似提前排演着秋的萧索。外面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夜已深,勇依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此时虽非秋季,可是秋亦近在眼前了,绵绵无休的雨似乎倾诉着对春的最后眷恋,又好似提前排演着秋的萧索。外面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夜已深,勇依无踪影。一个人躺在床上看《红楼梦》。“好好的,为什么不来?我便死了,魂也要一日来一百遭。”这是第三十回中宝玉与黛玉生气以后,宝玉去潇湘馆看望黛玉,刚进门回答丫环紫鹃的一段话。何等痴?何等切?何等情深?何等意浓?何等惹人落泪?想想自己,想想此时此刻的寂寥与失落,想想遥遥未卜的飘摇明天,再想想宝黛最后悲惨结局,我不由放下书来,对雨而伤神了!心碎了!对于《红楼梦》我也记不清自己到底看了多少遍?因为喜欢,所以怎么也看不厌烦,并且每看一次便会有不同的心得和体会,哪怕是在不同的时间里,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情时,也会有着全然不同的感触。谁说过《红楼梦》是一本写给男人看的书,可是我却对它真的那么情有独钟。第一回中说;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时久吸天地精华,受雨露滋养,脱去草胎木质,得以人形修成女体。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体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正值神瑛下凡之时,那绛珠仙子对警幻曰;“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亦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每每看到此,或想到此,都会莫名的悲哀,淋淋泪沾襟!难道这也会是我和勇前世今生的写照吗?常常呆呆的独自偷偷怀疑,自己就是那曾经红楼中的女子?那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奉命远嫁的贾探春,悲观绝望出家的贾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羞愧上吊而死的秦可卿,殉主悬梁自尽的鸳鸯,撞壁而死的司琪,含冤而死的晴雯,被强盗抢去的妙玉。她们是那样的聪明美丽才华横溢,那样的情韵雅洁孤芳自赏。,仿佛与我都是旧相识,一起吟诗作对,一起临风赏月,一起撕扇,一起葬花,一起下棋,一起猜谜,一起哭哭闹闹,到最后“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散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闲话黛玉】在黛玉眼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清幽雅静的潇湘馆不过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凉,还有那“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漫漫煎熬。而她对宝玉的爱,也绝非是仅仅要嫁一个茫茫世俗眼中的如意郎君,而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而是“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真正知心也!在《红楼十二论》中,“论林黛玉的性格及爱情悲剧黛玉是一个谁尊重她,她就尊重谁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包含着近代平等观念的萌芽。而黛玉的婚姻观必须以爱情为前提,而爱情又必须以共同的思想作基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面对惨淡人生,她敢想、敢气、敢哭、敢嘲讽,直到泪枯夭亡,如果说宝玉与之反抗诀别的形式是出家,那么黛玉的形式则是死。就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意识、共同的叛逆思想,才有他们逐日深化的感情及有异与宝钗的爱情。”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或者去评价那些严肃的话题吧,就说那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惜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出口成章,一颦一笑均令人感受到她的气质高洁而脱俗。叫人又岂能不怜她?喜她?疼她?【闲话薛宝钗】“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是意难平”。这是对痴情薄命林黛玉的慰籍,还是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薛宝钗的一种讽刺呢?这对于宝钗来说又是何等的难堪?枕边人心里想的却是化为一缕香魂的林妹妹,而且还表现的那样痴狂疯癫。宝钗生于四大家族“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是个口含银匙的富家千金,大家闺秀。她艳冠群芳,知书达理。《红楼十二论》中对她的评价如下;貌似温柔,内实虚伪,看来敦厚,实很奸险,封建淑女其表,市侩主义其内”。《红楼梦》五十五回中,记得有凤姐对平儿说的一段话;“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的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还希望宝玉留意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其实这就是她与黛玉之间的距离,一种人格魅力的距离,也是纵然她做上宝二奶奶的位置,仍然无法逾越与宝玉之间的心灵距离。在她雍容高贵的仪态里,却长着一颗想依附封建势力而飞上高枝的野心,所以尽管她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熟,仍然散发着源于骨子里的俗,俗的俗不可耐也!宝钗还是一个冷漠无情之人,在六十七回中当薛姨妈告诉她尤三姐自刎,柳湘莲不知去向时,她却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他们前生命定。如今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纵使是那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薛蟠都为此眼含泪痕,她却如此淡然而理性的谈起了生意。唉!【闲话妙玉】“身在佛门,心在红尘”这就是妙玉。茅盾曾有诗云;“无端春色来天地,槛外何人轻叩门?坐破蒲团终彻悟,红梅折罢暗销魂”。宝玉、黛玉、妙玉、‘红楼三玉’是同一个阵营里的人物。因此在金陵十二钗中彼此思想共鸣而爱宝玉其人者,恐怕也就是唯此二娇而已!第八十七回里写妙玉正与惜春下棋,见宝玉来了,便“微微把头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晕起来”并且使她回到栊翠庵后还“心跳耳热,神不守舍”弄的禅也坐不住,以致‘走火入魔’在《红楼十二论》中,是这样评论其人;这里不仅写出了妙玉不是佛门的虔诚信徒,也不是个禁欲主义者,从这一点来与曹雪芹的原意是相通的,但是却又把妙玉写的过于轻薄不堪,则严重的歪曲妙玉的形象了。【闲话王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