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名菜“叫化鸡”

与盛产美食的玉林结缘,大小餐馆里总能品尝到一道道美味佳肴,向来对美食追求孜孜不倦,一次次地巧遇简直让我惊喜若狂。前些日子在(中国·玉林)中小型企业商机博览会美食节上,我有心又接触到了向往已久的“叫化鸡

与盛产美食的玉林结缘,大小餐馆里总能品尝到一道道美味佳肴,向来对美食追求孜孜不倦,一次次地巧遇简直让我惊喜若狂。前些日子在(中国·玉林)中小型企业商机博览会美食节上,我有心又接触到了向往已久的“叫化鸡”。
“叫化鸡”又称“黄泥煨鸡”,江苏常熟名菜,不是玉林本地美食。其实现在应该管这“叫化鸡”为“富贵鸡”,我看这倒也是非常贴切。
在中国,民间红白喜事宴席上常见鸡鸭鱼肉,鸡永远是最受保留的节目。南方吃白斩鸡、蒸咸鸡、清炖汤鸡;北方吃烧鸡、扒鸡、蘑菇炖小鸡;西部盛行辣子炒子鸡……我们凡人众生吃鸡,似乎神明鬼域里亦吃鸡,岂不见祭祀的供品之中,总会有一只油黄黄的光鸡,在香烟缭绕下卧盆昂首,神气得很。这都是冲着鸡肉的香味和鲜味而来的,因此鸡在菜肴中自古以来就有很高的地位。
二十年来,鸡是吃了不少,但最原始的吃法,最朴实的鸡味,我认为是“叫化鸡”。
很小的时候我就吃到了“叫化鸡”,那时我们不叫“叫化鸡”,而叫“泥子鸡”。做法很简单,杀鸡出血,开膛去脏,在腔内撒上一些盐等,就带毛裹上泥巴,然后放进炉子里去烤,直到泥巴被火烧烤得暗红。烤熟后取出,敲碎外面的泥,剥去泥块,连带着鸡毛也一起被剥下,鸡肉就香味四溢,掰开鸡腿,撕下鸡肉,就大嚼起来,肉嫩而滑,鲜香味就好象不断从热乎乎的鸡肉中渗出,溢满口腔,在舌面上滚动。类似于四川的“泥糊鸡”。
然而这次我们在美食节上买到的并不是小时候的“泥子鸡”,也不是四川的“泥糊鸡”,而是江南一带的“叫化鸡”,即江苏常熟名菜。由于经济问题,我们七人一共才买了一只,每人尝了一小块。问过师傅,才知道其做法与小时侯吃的“泥子鸡”大致相似,只是皮色更为金黄橙亮,肉质更鲜嫩酥软。整道菜依然保持原汁原味。
对于“叫化鸡”,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明末清初,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子偶然得到一只鸡,苦于没有炊具、调料,无奈,宰杀去脏后,带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当时刚好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试尝,觉得其味道非常独特,回到家中吩咐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结果更感味道鲜美。此后,“叫化鸡”逐渐成为一道名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叫化鸡”在金庸笔下的《射雕英雄传》中被众人所知晓,其中有一个著名的亮相:古灵精怪的黄蓉带着傻乎乎的郭靖到处游玩。一天清晨,黄蓉打了一个呵欠醒来,说道'好饿'。发足往小屋奔去,不一刻腋里已夹了一只肥公鸡回来……(小屋是一家家舍,黄蓉也当过小叫化,叫化子似乎有偷鸡摸狗的传统)黄蓉用蛾眉钢刺剖了公鸡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在鸡外,生火烤了起来。结果这香喷喷的“叫化鸡”竟引得出名馋嘴的叫化祖宗洪七公开口相讨,最后干脆收了郭黄二人做徒弟。
不过《射雕》是南宋年间的事,常熟“叫化鸡”相传只有300多年的历史,小说和传说哪一个更可信,倒是一件费思量的事。
林语堂的《瞬息京华》里也有一段关于“叫化鸡”的情节:丧女后的木兰追求心灵的平静,仿照南方习做“叫化鸡”,蘸酱油吃。林语堂借了她的口谈对美食的看法。最简单的烹调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多依靠自然,少卖弄技术。鸡本来有其美质,过多的引发、填塞、添加佐料和香料只会分散其纯净的美。
这段话谈的是做鸡,言外之意却不仅限于美食。

到底小说是小说,生活是生活,写小说、读小说的人可以凭借想象来加工美食,厨师可不行。时代在前进,如今人们吃得天天胜于过年,其口味自然也越来越刁,能让人称奇的美食实在不多。能吃到地道的美食,更为难事。
欣慰的是,这届美食节上,我有幸吃到向往已久的美食——叫化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