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集结号》:冯小刚顽主心态对革命的颠覆与嘲弄

很多人称《集结号》令人感动。我怀疑我是铁石心肠与冷血异形,不得不重新看了一遍《集结号》,遗憾,我没有感动。我感到影片中冯小刚的玩主心态,对我们的旧有价值观,对我们的军人形象进行了最恶俗的丑化与贬低。看

很多人称《集结号》令人感动。我怀疑我是铁石心肠与冷血异形,不得不重新看了一遍《集结号》,遗憾,我没有感动。我感到影片中冯小刚的玩主心态,对我们的旧有价值观,对我们的军人形象进行了最恶俗的丑化与贬低。
看到很多贴子中是军人的后代写的,说他们的父辈看了这个电影感动了,流泪了。但是,冯小刚真的是歌颂烈士了吗?真的是赞美了牺牲的值得吗?
恰恰相反,冯小刚在电影中,嘲弄了军人的被骗,被抛弃,被遗忘,只有一个谷子地在那里违反常理地讨一个说法。
如果说过去冯小刚用喜剧的“手雷”去炸毁中国人生活中的价值观的话,那么,在这部打着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冯小刚则可以说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用春秋笔法颠覆了革命的无意义性,嘲弄了战士们至死的蒙在鼓里的被骗尴尬。
1、《集结号》的主题是“军队的欺骗”。
《集结号》前五十分钟的战争场景是冯小刚的噱头,是由韩国二十多人的特技队手把手教导下完成的,从爆炸布点到爆炸效果等等,都由韩国人制作的。这不是《集结号》的关键所在。因为这场战争场面,只是一场骗局的产物。
这个骗局要到五十年代才揭开来。
前面的战争打得越激烈,越潇洒,越证明局中人的悲哀。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骗局。
《集结号》的原著小说中说的明白:“团长下阻击任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用一个连的牺牲去换取大部队的安全转移”、“是军队欺骗了她的士兵”(杨金远小说《官司》语),这本质上反映了个人命运在从属于一种“命令”之后的无能为力。个人悲剧的产生,是源自于“命令”的不容置疑。这种情节的设置,在中国军事电影中有着源远流长的根基与兴趣,它本质上,可能还是源自于中国文学中对“路线斗争”的历史积淀,习惯用“路线”(外化成“命令”,具体到本片中就是“集结号”)与个人意志的悖离来反映个体生存的悲剧。
这是中国特色的情节设置。我们看欧美、苏联的战争电影,它会把镜头关注于战争里的人物命运,很少看到人物与命令之间的对立,更很少去探讨“命令”对于个人意志的扭曲。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我们看到开始时,援救小分队对于拯救命令的质疑,但是在最后,小分队成员认同了这一命令,也没有为小分队成员的牺牲而去讨一个说法。同样,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开始中尉是带着静静的心态,去回顾二战中让女兵们惨烈牺牲的战事,他也没有为女兵们抱屈去打官司。
如果这两部电影按《集结号》的设置,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美军救援小分队在战后向美国军方上诉,控诉美军欺骗了他们,用他们八个人的生命,去换另一个并没有突出贡献的普通士兵;同样,苏军上尉在战后也应该控诉苏军指挥官,欺骗了女兵们,把她们派到沼泽地这样的危险的区域。
《集结号》为了让这种欺骗得以成立,就弱化了士兵们对作战动机的铺垫。影片编导在拍片时,也有意将战争背景淡化,但是这样一来,影片中的战争动机消失了,士兵们成为雇佣兵一样,他们没有自觉的参战意识,这为他们受骗的结论作了伏笔。
中国人向来强调“师出有名”,更注重战争的“名”,连美国电影也屡屡在影片中突出战争的意义。《拯救大兵瑞恩》中,特意有一个美军拯救法国小女孩的情节,这与全片的拯救大兵瑞恩的主题并没有直接的逻辑上的关系,但是,这部美国影片还是很巧妙地在这里暗示了美军是以拯救当地的人民为已任的。在《兄弟连》中,它专门有一集内容的题目就是《为什么而战》。有人会说,这是美国人打纳粹的电影,那么,在美国本土上发生的战争如梅尔吉卜森主演的《爱国者》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和平主义者如何拿起枪杆子来打击摧毁家园的敌人。
再看看我们旧有的电影,我们都宁愿化费很多场面,去交待战争的正义性,以此来激发观众对于战争的认同。在《渡江侦察记》中,我们看到开头部分,战士们观望对岸的国军的烧杀抢掠,生发了“救江南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正义之战的内心驱动。在《南征北战》中,借一位大娘之口,说:“蒋介石不知糟蹋了多少人的好日子”。
这种赋予战士们以作战自觉性的内心动机在《集结号》中没有了,于是,团长的欺骗凸现出来,他只能通过欺骗的手法,让战士们走上前线,因为影片里的战士是一些纯粹的拿枪的生命,他们不知为什么拿枪,为什么战斗,这样的士兵,团长的欺骗也许是唯一的办法。于是整个电影悲哀的不是战士们的牺牲,而是他们至死也不知道他们是被骗了死在阵地上的。
至于影片归纳出的“每一个牺牲都是值得的”主题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
所以,那些兴高采烈看《集结号》的人,就像冯小刚幽默喜剧讽刺的人一样,被讽刺了,还在那里兴奋。被冯式语言抑揄的人,还在相信那言词里的赞美。冯小刚如火纯青的语言讽刺术,这一次,做大了,让那些被讽刺的人,还在洋洋得意于冯小刚的那种貌似纯粹的讴歌。
说这个电影是主旋律的人,难道就没有看到电影里的潜台词:“军队欺骗了她的士兵”?
说这个电影感动了他们的老兵本人和后代们,难道这些老兵当年的浴血奋战,是被骗上战场的,是因为“军队欺骗了她的士兵”?
只看到打仗的场面,就以为是歌颂军人,实在令人产生一种滑稽之感。多少年前,“巴黎公社”墙上的那个被枪毙的女战士雕塑,我们也以为歌颂的是巴黎公社战士。后来才发现,那个女战士原来是一个镇压巴黎公社的人。同样《集结号》里集结的对军队的讽刺,集结了士兵死亡的被欺蒙性。电影把这一情节放在一个战役中进行申说,但是,如果放大了说,是否在暗示着过去的战争是一场整体性的对士兵的欺骗呢?这与当年思想界颠覆神圣、颠覆革命有着如出一辙的动机。只不过过去冯小刚用王朔式的语言颠覆了传统的文化语境,现在冯小刚用一场改写的战争,颠覆了历史上军人的牺牲真相。这与网络上流传的邱少云在烈火上身前就被打死、刘胡兰死于乡亲之手、张思德死于烧鸦片的窑洞、董存瑞没有炸碉堡、地雷战害的是乡亲们等等所有的历史真相的重新解密,有着相似的肌理与动机。在这样的重重的对革命与历史的任意图解下,当年具有合理理由的战争被质疑了,战士的牺牲被蒙上了欺骗的灰尘。究竟是谁污蔑了“牺牲”?《集结号》打着为“牺牲”正名的招牌,恰恰在本质上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