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评书中的英雄有哪七宗罪?

多数中国人都是听评书长大的,比如我。从小就听《李自成》、《三国演义》、《岳飞传》、《水浒传》、《西游记》等,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的大名简直“如雷贯耳、皓月当空”!直到单田芳一统天下的今天,评书还在与

多数中国人都是听评书长大的,比如我。从小就听《李自成》、《三国演义》、《岳飞传》、《水浒传》、《西游记》等,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的大名简直“如雷贯耳、皓月当空”!直到单田芳一统天下的今天,评书还在与我朝夕相伴。每天开车听收音机,首选单田芳,晚上睡前也常放CD,拿单田芳催眠。
直到近期我家小儿也成了评书迷,动不动自言自语,仿评书的打打杀杀,我才忽然发觉,中国传统评书灌输的很多思想早已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略梳理一下,我归纳出传统评书中英雄形象的七宗罪。
第一宗罪:漠视生命。打打杀杀无疑是传统评书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情节,而其他情节往往只是其铺垫。只有“砍瓜切菜般”杀出一条血路,英雄的高大形象才得以在传统评书中树立,令人仰慕。而我们略一思考便会想起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今天看来,这些所谓的英雄壮举正是传统评书对历史的写实和对生命的漠视。英雄一出,生命顿时会在行侠仗义的旗号下贱如草木!
第二宗罪:藐视草根。这一点可能很多今天的“草根”都没有意识到。事实上,传统评书描述的重点永远是英雄豪杰或隐于草根中的英雄豪杰。我从来没在传统评书中听到对普通百姓生活的过多描写与关注,即使写到了卖唱的歌女和自称“小老儿”,永远没有媳妇只与歌女相依为命的歌女她爹,也只是为了让恶少欺压、霸占,再让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一步高大其形象。
第三宗罪:仰视英雄。传统评书中,英雄往往决定一切,左右历史。最典型的当属刘兰芳的《岳飞传》,里面的每一次对阵几乎都与千军万马无关。两军阵前,千篇一律的是战将出阵厮杀,而士兵们只有观敌了阵、站脚助威、擂鼓呐喊的份,说白了只是一群看热闹的。而战将一赢,敌人马上阵脚大乱,溃不成军。想一想,这样的情节简直可笑,战将真的这么神,还要士兵干什么?
第四宗罪:轻视女性。除了《杨门女将》,传统评书中写到的女性十分有限,而一旦写到也只是英雄的陪衬。尽管有时传统评书会把女人的武功描写得十分了得,但最终总要有一个男人降住她,几乎每个评书中的“超女”最后都要归属于一个比她更强、更帅的男人。而少数能独立的女性其实只是男英雄的翻版,毫无半点女人味。比如《水浒传》中一身武艺,豪爽侠义的顾大嫂,评书中叫她“母大虫”,还有孙二娘,评书中叫她“母夜叉”。足见,女人一旦抢了英雄的风头,做了只有英雄该做的事,她就再也不是女人,只佩去做大虫、夜叉!
第五宗罪:敌视情欲。这是传统评书轻视女性的延续,也是反人性的一种表现。传统评书中,最强的英雄往往都是单身,从不想女人,也不搞同性恋,他们的阳刚之气和男性荷尔蒙全部发泄在练武、喝酒、吃肉、杀人上。这样,无疑会弄出许多“剩女”或“准剩女”。但英雄不管这些,我不近女色,女色也休想近“男色”,一旦近了,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就是榜样。英雄虐杀欲女的手法往往惨绝人寰、令人发指,比如武松杀潘金莲是“挖开胸膛、抠出心肝五脏,供在武大灵前。”杨雄杀潘巧云是“把刀先挖出舌头,一刀便割了……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取出心肝五脏,挂在松树上……”
第六宗罪:无视法制。封建衙门尽管黑暗,可冤枉好人时至少还要圣堂,而且有打板子、充军发配的刑罚做缓冲,而传统评书中英雄杀人不但从不经“审判”,而且无论罪行轻重,一律死刑。英雄眼里绝对不会有什么法律,他们的狭义就是法律,他们的观点就是法规,他们认为该杀的就一定该杀,他们认为该死的就一定得死。如果哪个坏人贪生怕死,跪地求饶,只会让英雄更加鄙视,往往死得更快、更惨!说到这我就要表扬《西游记》了,印象中孙猴子尽管武艺高强,总是与妖怪厮杀,但一般总是战上几十回合,让妖精落荒而逃也就罢了,很少伤及“妖命”,最后妖精们很多也都被观音们收回去“劳动改造”,修炼成人去了……
第七宗罪:仇视政府。传统评书中,英雄总是与官府针锋相对、不共戴天。在英雄眼里,皇帝一定是昏君,官员一定是贪官,个个该杀!与他们混在一起的官兵、衙役,甚至宫女、丫鬟,这些在官府中混口饭吃的普通百姓也个个死有余辜。英雄武松血溅鸳鸯楼时连丫鬟也要杀,李逵为了杀得“快活”则不问官兵、百姓!而深一想,一旦这些英雄杀光了皇帝、官员,他们也就成了新的皇帝、官员,新的仇杀又将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