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一次“上山下乡”运动如何

40多年前,毛主席他老人家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于是,全国即刻掀起了“上山下乡”热潮。现在重又回顾那段历史,细想当时的国情,毛主席他老人家,之所以要发

40多年前,毛主席他老人家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于是,全国即刻掀起了“上山下乡”热潮。
现在重又回顾那段历史,细想当时的国情,毛主席他老人家,之所以要发出“上山下乡”这一改变整整一代人命运的号召,确实是很有必要的。想当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处在轰轰烈烈阶段,“文攻武卫”的势头刚刚得到平息。一大批冲出校门,停课闹革命的“红卫兵”、“小闯将”们,在经历了一番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大批判等等一系列革命行动之后,却不知该何去何从了。是重返校园读书,可那时的学校大多已停课,许多初中、高中毕业的,甚至还未毕业的学生,都离开了校园,流入社会。而这些热血沸腾,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该如何安置,就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怎么办?这可是关系到社会秩序,国家稳定的天大问题呀。在这非常时期,在这最紧要的关头。毛主席他老人家高瞻远瞩,看到了广阔的天地——农村,因此就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全国上下积极响应,“上山下乡”热潮顷刻就席卷了所有城镇。虽然说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可是在实际操作时却变了味。别说是高中生,就是那些初中,甚至小学生,都被列入了“知识”青年,只要年满16周岁(因文革运动,有相当部分小学毕业,甚至还未毕业就被卷入运动的大潮之中,没能继续升学,一耽误就是几年),都成了“上山下乡”的对象。的确,在那个特殊年代,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真的是为国家有所大作为了。它不仅接纳了几千万城镇闲散的青年,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缓解了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巨大困难,确保了社会稳定,巩固了红色江山,改造了一代青年。仅凭此,毛主席就不愧是一位当代伟人啊!
回顾过去,再纵观今天:我们不正面临与40多年前类似的问题么?尽管现在的矛盾还不很突出,但潜在的危机却是显而易见的,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万不可掉以轻心。从某种角度去分析,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比过去更为严峻。
因为,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完善,因企业改制、兼并、倒闭破产及机构调整,大量的人失去了工作;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学毕业生,或因成绩,或因其它原因未能升学继续读书的;中专、大学毕业后未能就业的等等。而且在这些人群中,从青少年到中年、壮年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保守地估计,其人数决不会比40多年前,那些“知识青年”们少。这样一支庞大的待业人群(千万不能称之为失业,那可是给社会主义,给共产党抹黑的言论),他们的就业问题不解决,无疑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尚未成年的学生还可以暂时依靠父母,可别忘了,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连父母都双双下岗,待业在家呀。像这样的家庭,又该怎么办呢?尽管能够得到国家发给的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均也不过一两百元(大城市和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有三四百元吧?),与今天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比,可真是杯水车薪呀。像这样的家庭,如果再遇上什么三灾六病什么的,就只好听天由命了。国家虽然提倡再就业,同时也出台了一些鼓励再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可是,再就业谈何容易。你没见如今大量的农民都往城里涌,好像城里遍地是黄金似的。而许多中小城市呢,都在一窝蜂地大搞什么: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小城市要奔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要奔大城市,甚至还要建成什么国际化大都市云云。好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看它是否发达,就看是否城市化,城市规模大不大似的(可欧洲许多比较发达的国家,不也是以农、牧业为主么?)。由于这些原因,我国的城镇人口,还在以不慢的速度增长。然而,可供就业的途径却又很不成比例,国家近几年为了解决再就业问题,费了很大的劲,可收效甚微。城镇的不断扩张,有形的和隐形的城镇人口将迅速增长,这就必然会造成城镇待业人员快速增加。这不足以说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将比40年前的问题更严峻吗?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仅靠减轻农民负担,安抚农民工,解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就能消除这些危机吗?我看是不行的。
问题分析到这里,不由使我想到了40多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何不借鉴已逝伟人的做法,不是有很成功的经验摆在那里了吗?干么不借鉴借鉴。只是今天的情况有别,应该因时制宜,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上山下乡”的对象还应该再扩大一些,不应该仅限于知识青年,而应该号召:广大的城镇待业人员们,到农村去吧,接受贫下中农包围城市的严峻挑战,为争夺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我想,为了鼓励、激发、推动这一场伟大的,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为了充分调动人们参与这场运动的积极性,政府也完全可以像当年那样,对响应号召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记得当年,政府给下乡知识青年的扶持政策是:每一位自愿下乡的知识青年,除国家落实住房,配备必要的日常生活用具外,还能得到两年的粮油补助(每月供应35斤粮,半斤菜油)。至于目前而今眼目下,政府如果要实施这项重大决策,怎么操作,如何补贴?这是政府的事了。我想,如今国家财力充足,经济实力雄厚,况且如今的消费水平也远比过去高了。补贴,肯定不会比当年差吧?
哦!这本该是那些社会学家,那些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我个一介草民,却不知天高地厚,无自知之明的在这里胡言乱语,还自以为是忧国忧民呢。
呵,全当这是疯子梦呓,千万不要当真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