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为何如此脆弱

生命为何如此脆弱

霆乱杂文2025-04-06 10:26:19
今日上早班,听同事说一位女子昨夜投河自杀了,这女子的父亲,曾是我的老乡和上司,而这女子,与我虽不同姓,却同名,惋惜的同时,忽想起前几天,也有一同行自杀,年纪刚过二十。不到半月的时间里,居然就有两个熟悉的人自杀,除了悲怆,更多的是思索。
这两名女子,前一个是因为爱情上受挫,性格上变得孤僻怪异,最终选择了投河自尽;另一个天真活泼,能歌擅舞,因工作的异动,想不开就饮农药自杀。无论她们采取怎样的方式,其结果都是放弃生命。
虽然,她们放弃生命的原因不同,一个是越不过情感的河,一个是迈不过工作的坎。其实质上,她们的放弃生命的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经不起风霜的吹刮,承受不了人生的挫折。
人生之路,是漫长而又艰苦的。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注定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不顺,很少有人能够按自己的设想去生活。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对待痛苦和不幸,虽不能泰然处之,伤心痛苦之后,倒也能支撑下去;可有极少的人像这两名女子一样稍有不顺,就选择了轻生。诚然,他们得到了解脱,可是给亲人朋友留下了不可愈合的伤口。
当今社会,轻生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中,以青少年为多。并且,他们中不乏一些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由此看来,生命坚强与否与学问高低并不成正比。早有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生、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太少,过多的溺爱和呵护使得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看上去生机美丽,一旦遇到风雨,马上就枯萎凋谢。因而,近来社会上掀起了“挫折教育”的高潮,近年高考就多次出现与“挫折”相关的作文话题,各种媒介上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也连篇累牍,然而,生活中,仍旧有很多人承受不了小小的风浪,被风浪吞噬。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悲剧的经久不衰?我想:归根到底,还是孟子那句老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回想一下那些放弃生命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家境、工作、生活条件较好的人,而那些远远不如他们的人,虽然活得艰难,却仍然能够咬着牙往下走。说到这,我不由想起余华《活着》的福贵老人来,在经历了家道破落之后,所有的亲人都先后离他面去,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在别人看来已经没有了活着的意义,可他却仍然活着。碰巧,下午我正与一同事争论余华此书的意义所在。同事认为,这部书看去看来也不知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问题,难道就只是告诉人活着就是受难?这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我以为作者想告诉人的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要活着就得具备承受苦难的能力,这对当今那些安乐中的人们,无疑是一个世大的警世钟。
让人堕入安乐窝沉睡不醒的,往往是他们的亲人,特别是他们的父母。
现在,学生入学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有条件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地选择学校,这的确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条件的学生,县里的跑到市里读,市里跑到省城读,省城的跑到京城和国外读,这都无可非议。可有些家长,为了子女在外读书,不惜放弃工作随子女跑,子女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为子女带上了层层的保护膜。物必极反,爱也如此。过多的爱看似严严实实裹住了子女,他们习惯了被保护,习惯了高枕无忧,成为依赖亲人的温室花朵,失去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斗志和能力。一旦保护膜漏气,他们就只能被毁灭或进行自我毁灭.
回到家,我将两位女子的事告诉孩子,看她的反应。没想到,年幼的孩子说得与我相差无几,我忐忑不安的心安稳了。不知天下的父母和教师,你们如何呢?

2007年9月12日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