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课

死亡课

伴党散文2025-03-26 15:56:06
我的童年正是武侠片风靡的90年代,我们这些孩子也被迷得神魂颠倒,游戏时总凑着打打杀杀的热闹,以为杀人只是一件简单好玩的事情,随便一掌或一剑便解决数条生命。对于死亡,从来没有受到任何的启蒙。
小镇文化站旁有一口老井,周围人常来打水使用。父母却一直禁止我靠近这井,总说井里有一只小鬼,会趁你不注意伸手把你拉下去。我听后非要跑去看看小鬼,妈妈劈头便是一巴掌,“掉井里会淹死的,到时候没人捞你!”
对当时的我来说,和小鬼玩玩似乎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母亲的一个“死”字仿佛挟着极大的力量般将我震慑。虽然自己并不明白——死——究竟是怎样的一件事情。
直到第一次参加葬礼,看着悲伤的人们把骨灰盒埋入土里,隐约知道这位叔叔是“死”了,所以要回归大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什么是“死”,不像我们玩的捉迷藏,也不是父亲平时的出差,而是一种永远的消亡,因为打那之后我真的再没见过那位叔叔。
后来祖奶奶、祖爷爷相继离世,自己渐通人事,也渐渐不敢在大人面前提起故人。“死亡”成了我们最忌讳且恐惧的名词。
我们所知晓的死亡,是生命的终止,回归一片虚无。没有了脉搏,也没有了思想和欲望。等这具肉体烧成一堆灰,所有生前的过往,名利、富贵、爱恨情仇便重归于零,时间戛然停止,化成尘土。于是我们逃避死,认为死亡会否决这一生所有的成就和意义。
因为留恋这充实而华美的生,所以忌怕虚无而落寞的死。
而卡特琳.多尔托在《死亡》里说:如果我们只热爱生命而不热爱死亡,那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热爱生命。
西方人相信人有魂魄,死后自己的灵魂会受到上帝的称量,善美的魂飞升天堂,罪恶的魂受罚忏悔之后才会得到救赎。为了死后有福祉可享,在世时必须慈爱坚忍——这是圣经教与我们的,生命的意义。
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但也愿意相信,死亡不是绝对的消亡。人死后仍有一段漫长的旅途需要跋涉,赎清罪行,毫无挂碍地遁入轮回。如《天蓝色的彼岸》里所诠释的那样,我们死后会有大把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一生,完成未了的心愿,向所有爱你的人道别,才能得到最后的平和从容,最终抵达天蓝色的彼岸。
叶子凋落,并非对世界毫无留恋,而是岁月枯荣轮转、落叶归根,化入土壤后又重新成为树的一分子。人亦是如此:生命的开始,是因为生,终点,则是重生,在天蓝色的彼岸我们重新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生与死的真相,大抵是如此。
周国平说,我们当珍惜生命,而不畏惧死亡。
因为不知道自己何时会离开,所以要珍视现在短暂的生命:爱人,并且说出你的爱,不对任何人心存怨懑,百分百投入去做喜爱之事。等到生命流失的那天,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能安详地闭上眼睛,迎接死亡——这当是我们必须习得的死亡课。
前两日读过季业先生的《入殓师》,惊奇于这样的一个行业——为那些死去的人们整理仪容和化妆。他们每天站在逝者的身侧,与死亡波澜不惊地对视着。温州动车事故中的遇难者被送来殡仪馆,入殓师徐康飞为他们防腐、修容,把那些灾难中受损,甚至支离破碎的身体拼凑完整。他仔细地为逝者穿戴整齐,如对老朋友般悉心熟稔,让他们能体面地与亲友告别,为今生划上句点。那是我们对逝者,以及死亡,最后的尊重。
等他们完成未完成的心愿,回归生命最初的平和安宁,也能够干净美好地奔赴天蓝色的彼岸。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