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境三界
说来有趣,马祖道一门下有个弟子叫隐峰,师从马祖道一习禅。三年后,隐峰认为自己悟禅得道,已经觉悟,便向马祖提出要求下山,去另一高僧石头希迁处“会会”。
马祖没有阻拦。只是在隐峰走的时候,指着山路对他说:“石头路滑,你要当心”。
隐峰自恃所学,并未理会师傅所言,一路顺顺当当,很快来到石头希迁处的禅堂。二人相见后,隐峰围着法座绕了一圈,将满腹学问堆向嗓门,准备应对、展示。谁知石头希迁低着头,顺着眼,一言不发。隐峰见状,以为对方在意自己,颇感得意,便张口问道:
“你的宗旨是什么?”
“苍天,苍天。”石头希迁二眼朝天答道。
“苍天”?隐峰想了半天,没搞明白。看看老和尚一幅不再搭理的样子,想起临别时师傅“石头路滑”的告戒,无奈,便只好又回到师傅处。
隐峰问禅,得到“苍天”二字,就好似一个独行僧来到一座空无一人的山林,一眼望去,只见满山落叶,不见禅痕。
禅在何处?
这就是禅宗的第一境界,谓之:“落叶满空山,何处寻痕迹”。
禅宗的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落”。
这其实是第一境界的延续和升华:“悟”。
话说隐峰回来,低着头、红着脸站在师傅面前,将经过说了一遍,等着师傅责罚。马祖没有责怪弟子,只是将隐峰引到院外,用手指着天空问:
“天上有什么?”
“什么也没有”。
“什么也没有”,隐峰突然明白:苍天原来意味着空!“自性悟空”不就是师傅所指的“触境皆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的佛性吗?
马祖笑道:石头的苍天虽虚,但毕竟着了文字。你若是以“嘘嘘”应对,就妙了。
隐峰顿觉豁然开朗,遂跟师傅提出要再去“会会”。
隐峰又一次来到石头希迁处的禅堂。他重复上一次的动作,问了上次同样的话,然后清清嗓子,将“嘘、嘘”置于舌尖,期待地看着对方。
石头希迁抬眼对他看了看,然后轻轻“嘘、嘘”二声,便不再言语。隐峰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只得再次回到师傅身边。
隐峰问禅,前后二次,均不得而归,看似结果一样,其实境界不同。
第一次,隐峰认为自己从师学习三年,已是满腹经纶,急于要向世人展示,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空的宗旨。惠能创立的南禅宗,核心是“顿悟”。什么是顿悟?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有这样的解释:
“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溶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何处(时空)和何所由来(因果)。所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也。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例如与自然界)完全合为一体,凝结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
佛陀法性,其中之一就是“诸法无我”。隐峰以学为是,拘泥于自我,心、法分明,借名问禅,却为炫耀。石头希迁乃一代高僧,他看出隐峰心浮气燥,陷于自我,于是用“苍天”二字点化他,既表示禅境像虚空一样,广阔无边,也表示万法唯心,只有消除物我人己界限,方能入“自心即佛”之境。
然而,隐峰肚里为自己那点所学所充塞,自以为是,并未接纳石头希迁的劝喻。
类似的事情在日本也曾有过。
明治时期,日本有个高僧叫南隐。一次,一个如隐峰一样的人前来“拜谒、请教”。和尚以茶水招待。他在为客人续水时,水满了,却仍在续,水便从杯子里溢出来。客人不解,提醒说:水满了,装不下了。和尚看看他,然后说:是吗?满了就装不下了吗?那你这肚子装满了自己的东西,为何还要向我来“讨教”呢……
自以为是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以为是。他们用自己的“是”将自己的境界封住,刀枪不入。于是,他们的“是”就成了他们的境界。
境界一词的本意是疆界。如《后汉书,仲长统传》中:“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200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视作美学范畴,认为境界包括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二者的融合,境界可分作有我之境(以我观物)与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佛教中境界指“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觉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各自对象。如色为眼识的境界(眼观色),法为意识的境界等。可见,所谓境界就是人的身心对外在感知物的感知度,或者说感知范围。
由此可见,境界的高低,是由感知者的心灵空间和感知水平来决定的。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一个心灵装得下天空的人,其“法识”境界就如其思想和心灵,深广高阔,外在不显;相反,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心中装满了自己的“是”,就像那只续满了水的杯子,“是”充溢其中,其境界必然也就如那个杯子。
修行僧多,得道僧少,古今皆然。其中原因,撇除造化机缘外,关键缘于修行者的“六识”境界。而境界的高低,则由“悟性”决定。
当隐峰第二次面对石头希迁时,以为自己受到师傅的指点,记住“嘘、嘘”就无所不能了。因此,当他信心满满地准备以“嘘、嘘”应对时,不想却让和尚抢先说了。
石头希迁不愧是个高僧。第一次他用“苍天”启悟隐峰:立意要深,境界要高;第二次则是启发他:修禅在于“悟”,在于心中“无念、无住”。“无念、无住”是惠能在《坛经》中所倡导的。所谓无念,就是“不作意”。对此,惠能的传人、神会禅师曾这样说:“所作意住心,取空取静,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槃,并属虚妄。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所谓“无住”,意谓对于空相声色,一切无所住心。简单地说:“不作意”就是破执:破法执、我执。
隐峰呢,执意于心,作意于怀,执着其念,心圄其中,不解悟性,完全违背了“不作意”的要旨,因而虚妄。这样,他在石头希迁面前碰壁也就理所当然。
禅宗的第三种境界是: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瞬间永恒,物我皆无;一朝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