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人生加与减

暮年人生加与减

未竟散文2025-04-01 09:06:57
人生在世,掸指一挥间,转眼已过耳顺之年的同时也将步入古稀之岁月。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为“自古七十古来稀”的俗语,已成为中国人民寿命中真正的历史,就是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也在有向后延长的趋势。这说明,人生花甲之年也不能成为人生工作的终点,而是人生中一个新的起程。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薜中锐先生75岁时在济南大明湖举办书法艺术展时,72岁的诗人桑恒昌写了一首诗祝贺,诗曰:
六十岁,是一篇文章;
七十岁,是一本专著;
八十岁,是一套文集;
九十岁,是一部辞典;
只有天年,才是自己的万里江山。
尽管如此,但它毕竟还是暮年之来临,在某些方面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时候老哥们聚在一起谈论的主要话题是什么呢?
不外乎一是身体健康,二是生活幸福。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看如何能作好暮年人生中加减法这一道数学课题了。
在做加减法的同时,也应注意运用好保留法,合理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使人生更健康。该加则加、该减则减、该保留的则保留。只有加减与保留相融才能显示出你暮年人生之大智慧;才能使你人生之生命健康地延长;才能使你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一、减去多余的营养保健食品,增加素食清淡,保持生活规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各大媒体上也经常报道:“各位叔伯、大婶大娘们,你们好!恭喜你们见到了今天的太阳,穿上了今天的袜子,我们在座的大家现在都进入暮年人生,俗话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此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要活的快快乐乐,健康幸福。俗话又说了‘什么都不是自己的,只有身体才是自己的’,人生晚年要想幸福快乐,就得注意身体的保健,要这样就要增加适合于老年人的营养补品。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份适合老年人保持健康的营养品,……”这是一次在“送医下乡保健讲座”上听到的一次著名的养生专家所作的报告,接着他就大谈特谈,这种保健食品的诸多好处和重大作用,用了之后又能使你增长多少多少年岁,等等。
如果没有定力之人,还真能被实实在在的罩进了那云里雾里呢。
果然不错,报告从6点开始一直到8点,终于拿出了天价保健食品,那作报告的人和他的助手们,开始了打折的叫卖。
果然不错,那在云里雾里的叔伯、婶娘们,还真是不惜重金高兴的将那用保健食品推销员说的“比你儿孙还好,能够经常陪伴在你身边的是保健食品”拿回了家,几天后,就后悔上当了,但已是莫及了。
什么是保健食品呢?就是能保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的食品。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人说:现在的人不论岁数大少,得“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者太多了,为什么,就是生活条件太好了,营养食品吃得太多了。这话很是有几分道理的。
我的母亲是一个小脚妇女,从小也没有什么娇生惯养,可以说勤恳了一生,如果与今天相比却是吃了一辈子的苦,遭了一辈子的罪,但她的一生很少打针吃药。生活条件好了以后,能够享受到的保健食品大多是桃酥、饼干和奶粉,那里有今天的五花八门呢。但她自始至终克勤克俭,过着有规律的生活,老年时在这里没有什么家务活,她就将一些碎布拼凑在一起给我们后代衲鞋垫,有时也看点小人书或者报纸之类(解放后上过妇女识字班),有时和孙子闹一闹,有时到门口坐一坐,你说抽烟不好她却抽了一辈子的大旱烟。就这样她一直在人间行走了93个春秋,无疾而终。
我曾在老政府家属区居住过,那时因为每天忙碌着上班,并没有和邻居们打过多少交道,但有一人对我的印象很深,我们都叫他于大哥。他退休前干过供销社下面一个门市部的主任,那个时候的主任可不是今天的,一有点纱帽翅,就不知天有多大了。他照样起早贪黑的用小车推着百货到市场上摆摊卖东西。
退休前是在人大工作,但他始终保持了勤恳劳作,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平日里不参加吃请,没有大鱼大肉,没有颗颗香烟,更没有那现代的保健食品(他也没有参加过所谓的养生讲座,甚至于不闻不问)。只有他自己开荒种的各种蔬菜,夏天来了收割到自己种的小麦;秋天到了有了自己种的花生、大豆和玉米。
虽然也起早贪黑,但很是有其生活规律的。早饭后,骑上大国防自行车,车后挂着两只水桶和每天根据活件的不同而用的农具(或者是锨、或者是镢、或者是镰),晌午他骑的大国防车后架上有时多了蔬菜,有时多了农作物,笑嘻嘻的回家吃饭,蘸着用自己种的蔬菜夫人给精心炒的几个小菜,适量的鱼肉是少不了的,喝上几盅小酒,真是有滋有味。下午少睡后,又和老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打扑克,傍晚又笑嘻嘻的回家吃饭。
过去如此,现在快进入耄耋之年了依然如故,依然有着旺盛的青春活力。
健康、幸福、长寿的秘诀在那里……我不知道上,因为我不是医学专家,也不是养生专家,更不是营养保健食品专家和推销员,说也说不清楚。请诸位读者多多原谅。
二、减去多余部分,增加专注,保留主体精神
曾经有人问在大街上散步的罗丹:什么是艺术?杰出的雕塑家毫不迟疑地回答:“减去
多余的部分。”罗丹说艺术就是减去多余的部分,不是随便说说,是他对艺术本质的高度概括。罗丹的名作“巴尔扎克像”塑好后,几个弟子对雕像的双手赞不绝口,罗丹二话没说,抄起斧头砍去了雕像的手。为什么这双精美绝伦的手成为多余的东西?因为它太突出,已经超越雕像的整体而有了自己的生命。因为在这座身披睡袍,昂首仰视前方的巴尔扎克像里,罗丹的艺术目标是要突出的雕像巴尔扎克那饱满宽广的前额,要表现的是大师睿智、深邃而又富于激情、傲岸不羁的气质,而这双手却掩盖了这个艺术表达的目的。
这虽是一个简单的回答,却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想一想,我们在暮年人生历程中不正是需要减去多余的部分,增加一个新生的专注,保留住所要达到的主体目的吗?
中国当代语言文学家季羡林先生,在那“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的动乱年代,他却减去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的目标驱使下成功翻译出了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还自得其乐:“‘雪夜闭门写禁文’自谓此乐不减羲皇上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