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奇怪,我写了两篇关于当地民俗风情的文章,文章中说到一位明代和一位清代的著名人物,立马就有人出来寻根问祖了,那热情的劲好让我意外。不过,我是随便翻晒一下陈年的烂谷子事而已。可有读者却非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可,有的尽追源到了三十余代先祖的身上了。其执著精神好让我感动。
原来,都是那《百家姓》惹的“祸”。在我们国人姓氏中,惹找不出几个“显要”人物,其这门家族仿佛是非常不光彩的,要是走在大街上大有直不起腰来感觉。你看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阿Q多狼狈,想姓赵,攀附一下赵老爷这个阔气点的亲戚,可反而被赵老爷人打了个耳巴子不说,一生霉透了,不但没留下子孙,而且尸骨都没门路埋。哎!多凄凉。
要是你有闲心翻一下中国史书,大凡开国皇帝和皇后世都有一番“龙飞凤舞”吉祥预兆,此为天子气。至于贵族后裔也不凡编撰出吉祥趣事出来,此乃固定的胡说套路,总之,那祖宗显赫是少不了的。以致于皇上有太祖,太宗的庙堂,百姓有先祖的灵牌堂位。一寻起根来那更是荣光换发。国人的庙堂风水,族谱家谱大多修得满堂光彩。中国人的伦理纲常也把祖宗称为列祖列宗。语气中,那更是庄严,祀祭典礼分外厚重。要是那门人有点文化人,非把这修谱的事干到底不可。
中国人的“家”文化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民族,其传承脉络源远流长。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把中华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例如我写《天子庙传奇》中说到一个著名人物,他是明代中兴守业的重臣叫蹇义,他历经六代明朝皇帝,从太祖,建文帝,太宗,仁宗,宣宗直到英宗,官至吏部尚书,太子瞻事,朝中一品大员等,仅次于皇帝下的最大官员,行丞相之责。也是皇帝北征时的太子监国的重臣人物。如果再往古寻根,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重臣,也就是《左传》中“骞叔哭师”中老臣蹇叔的后裔。于唐代时,蹇家又出名人随唐明皇入蜀避战乱在蜀地落叶生根,南宋元蒙时,战乱又起,蹇家再迁移入巴水山谷。流落到巴渝江北,后蹇家科举入仕尽出了六个进士,三代尚书,其蹇家满门光耀。由于蹇家有皇赐“天官府”,明代初期的重庆城有“蹇半城”之称的美誉。世事沧桑,蹇家归入平凡。如此算来尽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那是多光荣的事呀。想不到,我此文一出,又勾起一海外华侨的思乡之情,那海外华侨急归来与我相见,尽动起了寻根问祖的浓浓情意。真是血浓于水呀。作为中华儿女无论你在何方,中国人是忘不了寻根觅祖的。
有人说,《百家姓》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同中医中药一样,被尊为无形国宝。要是你走到街头,随意问几个老人,他总会将自已的先祖名人说得头头是道。民国前,中国各地乡镇,总找得出几个大祠堂帮宗庙,牌坊之类的社祭地方。四川地区那更是庙堂成了一个地方的重要标志,清代地方志中,记载的乡镇标志几乎都有采用庙堂作图标。如重庆的上清寺,罗汉寺,白马寺,缙云寺等都有是一个地方的标志。清代,四川由于战乱,人口稀少,所以清政府实行“插杆为民”,大量的外省人迁移进川。历史上还有几次大移民,如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移了上万户人进巴蜀。著名的秦丞相吕布韦也列其中。后来,中原战乱和大饥荒起,西汉有驱民就食于巴蜀,东汉后有三国,西晋东晋有少数民族僚化巴蜀,安史之乱时,又有大量的外地人入蜀避乱。宋代也是这样,著名的杜甫,陆游等都诗人都曾入蜀。大量的外地人迁移巴蜀,客观上使得民族间的大融合。由于有姓氏的烙印,中国人成了中华民族,而非原来的“汉人”了。原秦汉那种称中原外的人叫“五胡”,如北方称为虏,南方称为蛮,西方称为胡,僚,东方称为夷等的叫法,到了十九世纪,这种称谓已经失去意义了。因为中国大地上,各种民族在不断的融合,现把这种国家统一后的文化叫中华文明。而这种汉字姓氏成了中国人的显著标记。我的文章《江家祠堂》发表后,又引来一族人来寻根问祖,那是从明末清初时,入川的江氏三兄弟一起在重庆磁器口开窑烧磁器,渐形成清代嘉陵江边一大水浦大码头,然后于抗战时期,大量沿海和中原地区的避难百姓涌入重庆,沿磁器口周边发展成了重庆重要的文化地区,即现在的沙坪坝区。由此看来,一座城市的兴起,使我们不由想起了许多往事,许多先辈们那种开创基业的辛苦路程。如果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兴旺与盛衰,我们有时不得不去读一下那些民间家谱和族谱。这也可补充很多历史文献和资料。
因老祖宗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上繁衍出很多民俗内容,如民族节日中有重阳节敬老,清明节上坟祭祖,中秋节团圆,春节除夕大团圆等等,还有许多饮食,住宅,安葬等习惯,这些都是老祖宗的传统。也是我们民族团结的一大象征。同时,也养成了我们民族的一大民族性格,如期望统一,热爱和平,讲究仁爱和孝道,讲究吉祥等。可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交融,一些人逐渐淡化起来,有很多年青人开始迷崇西方,追求时髦,他们过圣诞节,吃快餐,讨厌旧传统,特别是台湾一部份人以日本人和美国人为标准,宣扬西洋人的价值观,把中国一些国耻当作他们的笑料,甚至忘了自已的根,还骂起老祖宗来。有的成了民族败类,宣扬起台独来。他们难道读不懂爱国诗人们的那种赤子之情吗?这里我抄录几首诗作本文的结束语。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队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望大陆》
于佑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