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的结局是:绝望之余的爱玛吃了砒霜,痛苦的气绝身亡,她十二分热爱她的丈夫夏尔,在她死后不几天也可怜的离世,丢下一个几岁的可爱小女孩被一穷苦亲戚收养,最后给送到棉纺厂做工。家破人亡,让人揪心。对于包法利夫人的悲剧诱因,人们常提到资本主义上流社会声色犬马的生活对女性灵魂的腐蚀,表面看,这一悲惨结果好象是那个肉体美丽,灵魂放荡,头脑虚荣的爱玛一手造成,但是福楼拜虽惩罚了他的主人公,却并没有完全归罪于“自作孽,不可活”,人生是多相的,悲剧因素也是多元的。如果我们抛开社会因素,从另一角度去分析,就会发现它不仅是社会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
爱玛在教会学校受过教育,有一定文化程度,读过描写爱情的小说,又特别热爱幻想,在爱玛的少女头脑里,爱情是一只长着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空里翱翔。作为年轻的女孩,谁没有过关于浪漫爱情的设想?嫁个钻石王老五,过上只有玫瑰香露鲜花霓虹的优裕生活,身边陪着一个王子般的男人,活得像童话里的公主,谁没有过类似想象?所以,在对唯美爱情的向往这一点上,作为女人,爱玛没有错。可这个痴痴追求诗意人生并沉迷梦境的女子为什么要嫁给一位平庸而毫无情趣的人做丈夫?是爱玛年少无知?好像有点,她太爱幻想,甚至把包法利先生这样的男人也想象的很不错。家境出身?爱玛长的很漂亮,不幸的是她却处于社会底层,她没有机会结识上流社会的翩翩公子,有钱侯爷,就这样,她只有嫁给丝毫不在乎嫁资的包法利,成为包法利夫人,一个另一社会阶层的家庭主妇。可是结婚后,曾读过爱情小说的爱玛仍然在幻想,这种幻想,好像已经不是少女时代对爱情的美丽憧憬,而是对婚姻对丈夫失望之余,对另一种生活另一种情感的心灵焦渴。她无法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一样,公开找情人调情,可是她又是那样钦羡渴慕这种欢乐生活,一种欲望无法满足的空虚开始像无形的齿啃咬着她的心,于是,包法利夫人开始了精神出轨。此时的爱玛多少有点理智,对这种不太正大光明的心理,她有罪恶感,她几度寻求神的帮助想使灵魂得到洗礼和救赎,以图逃出欲孽情渊。可爱玛又对神失望了,因为她遇到一个什么都不明白的愚蠢牧师。此时,谁都会问是命运在捉弄吗?如果神能听懂她的倾诉,并给与及时安抚和疏导,说不准她又会非常平静的呆在她丈夫身边,过着平淡的日子,有一份平和的心情。看过一篇叫《橡树旅馆》的小说,里面主人公有稳定的家庭,疼爱自己的丈夫,不知何种原因,对婚姻的厌弃,不满足还是想寻求另一种情感状态,她找了情人,一个开“橡树旅馆”的风度颇佳的文化商人。她做贼似的偷情,感受背叛婚姻的种种刺激。但是一件小事让她从与情人偷偷约会的激情里清醒过来,蓦然的感到了自己游离在这种情感状态的危险,并及时冷静的刹住了车子。也许中国女人身上有太多传统的东西,有时她无需借助于神,便能自己挽救自己,这些留在女人身上的烙印,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式传统美德吧。女人是感性动物,全世界的女人都一个样,总是天真地对生存现实抱有很多幻想,沉浸其中不愿意面对人生的真相,不愿意思考,我觉得这只是性别的弱点而不是错误。追求完美,生活的完美,情感的完美,物质的,精神的,心灵的,不是错误。可谁又敢说她是正确的?搞婚外情本身就有违道德,何况她还给家庭带来了灾难,所以对于包法利夫人,还有包法利夫人们,人们总是在批判之后再给予一些同情,,现实世界缺陷太多,可她和她们偏执拗的追求唯美,女人天性虚荣,却不能用理智去限止它的膨胀,那结果只能是走到悬崖,悲惨的结束自己。
但是,女人天性中的爱好幻想和虚荣不会单纯的扼杀了自己的生命,造成爱玛之死另有真凶,是谁?几个男人。看一下包法利夫人悲剧命运的“始作俑者”是些什么样的人。夏尔?包法利是爱玛的丈夫,一个乡村小医生,性格平庸,谈吐乏味,衣着邋遢,医术有点差劲。但对爱玛很好,常为有这么漂亮的老婆而激动,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可爱玛厌恶他,因为夏尔离她想象中的丈夫标准远多了。搬家到永镇后,艾玛曾寄希望于他,希望丈夫能做成一桩成功的手术,而一举成名,这时的爱玛眼前出现美好的景象:她成为了富有的,名气很大的外科医生的太太,坐着上好马车,去参加侯爵,伯爵的舞会,想有的都有了。然而,事实却不那么尽如人意,夏尔做砸了手术,倒赔了可怜患者三千英镑的钱。爱玛愤怒且失望,彻底抛却了对丈夫的最后一丝温情。
诱使包法利夫人肉体出轨的是农场主罗道尔夫,此人性格暴躁——恰合爱玛想象中的英雄气概,风月老手,能说会道——最会讨女人欢心让女人动情。爱玛被他钓到了手,并动了真情,疯狂的想与罗道尔夫私奔。当爱玛拼命抑制激动,憧憬着美好未来时,单身汉罗道尔夫(他不愿娶妻,因为怕承担责任)在他的单身庄园里,写了一封信,说为了包法利夫人的幸福,他们不能再见面了。最后他想有两滴眼泪洒在信上最好,又实在没有,就滴了几滴水在上面——好滑稽的举动!可怜的爱玛不满她狗一样的丈夫,没想到找了个狡猾如狐,无情似狼的情夫。
小书记员雷宏,地位卑微时,性情怯懦,对美貌的包法利夫人垂涎三尺却没胆量表白,后来地位稍有提升,自认为在大城市卢昂生活过一段时间,在永镇人前已是上流社会人了,胆子便大起来。可最终为了自身利益,也非常果敢的抛弃了包法利夫人。还有投机家勒乐,爱玛就是在他的逐一引诱下负债累累,倾家荡产。最终走投无路结束生命。
这些浑噩,狡猾,卑劣,贪婪无情的男人群丑,是恶浊世风的绝对产物。鲜花一样的包法利夫人在这些不堪中短暂开放,迅速凋零。如果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欲横流,原有的道德体系的瓦解和丧失,新的道德观的尚未形成,使人们在社会的转折中迷失。那么再看当今中国人的状况,情感困惑,心灵躁动不安,。婚外恋情已不鲜见,面对潮水般泛滥的感情状态,男人女人都陷入迷茫,正像张爱玲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原因何在?读《包法利夫人》吧,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中,你也能找到许多相似的原动因的。
爱玛之死,谁之过?
《包法利夫人》的结局是:绝望之余的爱玛吃了砒霜,痛苦的气绝身亡,她十二分热爱她的丈夫夏尔,在她死后不几天也可怜的离世,丢下一个几岁的可爱小女孩被一穷苦亲戚收养,最后给送到棉纺厂做工。家破人亡,让人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