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镇地处宜宾兴文县北大门,与叙永县马岭镇江门镇和纳溪县上马镇接壤。镇政府所在地观音寺明史上名“观音寺”,是泸州至古宋、大坝、云南长官司、威信等地的必经之地。早年场上只有几间幺店子,清初建立驿站,就在几间幺店子的基础上逐年扩建成为街,为了防盗防匪,在上下场口修筑了牢固之木门,名曰栅子。出下场口建有观音寺庙宇,逐年扩建形成庙宇群,因寺庙所在地的地形很像一朵莲花,庙宇修在莲花中心,故将寺庙改名为莲花山,乡场名观音寺,涵有观音菩萨坐莲台普渡众生之意。
莲花镇历史悠久。经考证,宋代元丰四年(1081年)设置镇溪堡隶于乐共城;元、明两代隶于江安县;清代隶于纳溪县,改为镇溪乡。1908年四川总督赵尔丰奏请清千朝设古宋县;1909年镇溪乡由纳溪县划归古宋县、改名镇北乡(含观音寺、水楠杆属地);1956年并乡称胜利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命名为胜利人民公社;1959年划归叙永,因有重名,故改名莲花人民公社;撤公社后,改为莲花乡,现为莲花镇。
建国前莲花乡十年九早,农民靠望天水种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莲花火地干山山,长埂隔断馒头山,十年常有九年早,滂田开口几寸宽,农民辛苦流汗水,庄稼无收泪不干。”解放后农民分了田地,实践中认识到水是农业的命脉,无水就无粮,干部群众在思考如何把旱莲花变成水莲花。
1956年共和长岭两村农民修建了顺天沟水库。1958年大跃进,全乡农民、居民和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组成一支义务劳动大军开始兴建三洞桥水库。到1960年春基本完工,建成了一座长50米高10米的土坝。水库总面积495亩,集雨面19平方公里,蓄水量105万立方米,测算可灌17000多亩田。三洞桥水库成了古宋县的一大亮点,成了莲花乡的“小西湖”。但由于未能继续修配套的灌溉堰渠、水库蓄了一湾清水却放不出来,成了一座死库,未能发挥灌溉作用。当时水库所在地的革新村,部分人认为水库占了良田,减少了他们的粮食收入,激烈要求退库还耕。其时宜宾地委副书记王茂聚来莲花蹲点,听了少数人的意见,未全面调查分析便轻率同意“退库还耕”,在堤坝正中挖堤放水,从此天干无水灌溉。往后的三年中莲花年年闹旱灾,造成严重损失。1963年随着经济的恢复,莲花人民又组织起来苦战一个冬天,把挖断的堤坝重新修复加固,但由于底部石脚不牢,漏水无法止住。1964年春暴发山洪引起堤垮,当地干群抢堵,但无济于事,库水全部流干。同年冬天再次组织人力修复堤坝。
1966年冬至1969年春,高义村农民组织起来,在三洞桥水库下游兴建了百花水库又名下水库。
上下水库蓄水问题已解决,但如何把死水变成活水,形成自流灌溉,让旱莲花真正变成水莲花。乡党政干部,动员全乡农民,街村居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义务劳动修建渠堰。从1965年至1967年花了近三年时间,先后修建了50条渠堰,全长7700多公尺,真是逢山开沟打洞,遇水搭桥,把全乡库、塘的水通过渠堰和导洪管流至各村、组、户,合理地把水利用起来。天旱之年,有水灌溉农田确保四千多亩稻田年年满栽满插,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以浅丘为主的莲花成了鱼米之乡。1976年在乡里组织的赛诗会上,曾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莲花人民敢擒龙,旱魔妖孽早被收,
水利建设结硕果,清清渠水绕山流。
库塘蓄水满当当,欢乐鱼儿有新家,
丰收稻谷仓装满,旱莲花变水莲花。
改革开放以后莲花人民进一步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库塘渠堰一条龙,特大旱灾也能抗御。而今水库不但蓄水,养鱼,同时又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垂钓的好去处。
旱莲花真正变成了美丽的水莲花。

旱莲花变水莲花
莲花镇地处宜宾兴文县北大门,与叙永县马岭镇江门镇和纳溪县上马镇接壤。镇政府所在地观音寺明史上名“观音寺”,是泸州至古宋、大坝、云南长官司、威信等地的必经之地。早年场上只有几间幺店子,清初建立驿站,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