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屈原

再读屈原

旌显散文2025-05-08 13:05:25
今天,第三次站在讲台上讲屈原,讲《离骚》。心情依然沉重,依然像背负着一座巍巍的历史丰碑!记得,前两次讲解时,内心仿佛燃着一团火,很激情,把屈原和《离骚》讲得慷慨悲壮,痛快淋漓。那段史料中的诸多人物,也
今天,第三次站在讲台上讲屈原,讲《离骚》。
心情依然沉重,依然像背负着一座巍巍的历史丰碑!
记得,前两次讲解时,内心仿佛燃着一团火,很激情,把屈原和《离骚》讲得慷慨悲壮,痛快淋漓。
那段史料中的诸多人物,也被我从历史的幕后一一推到了台前,君子兮,小人兮,美极,丑极,一张张脸谱式的人物任我点评勾勒着……
于是乎,满教室群情沸腾,一个个盈泪握拳,爱恨交加……
这一次,我少了些激情,多了些沉思。
我更多想到的是屈原的死。是呀,屈原为什么必须去死呢?

其一:屈原死于责任心。
人,大凡高尚的人,有人格的人,都有一份强烈的责任心。这份责任心使他们不能在内疚中偷生,不能在心灵的煎熬中苟活。
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责任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当无责可任时,或者有责难任时,也只有主动迎接死亡,才能抒发他们对不可挽回的狂澜的郁愤,才能终止他们心中的那份对责任的坚持吧!
想起一个词:死得其所。
屈原就死在那份责任心上。
正是这份责任心,让他的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国家,国家不存在了,他焉能独存?
所以,当白起攻入郢都,摆在屈原面前的,生成了比死更难的事。
是呀,他怎么能承受楚国灭亡的事实呢?怎么能蒙受做亡国奴的羞辱呢?
所以,这是一份视死如归的责任心。

其二:屈原死于太过清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太清醒了。对怀王、蘘王的贪心寡断有清醒的认识;对张仪、子兰、郑后的阴谋有清醒的察觉;对秦国的虎狼之心有清醒的认知;对当时七雄并举的形势有清醒的判断……
一个如此清醒的人,生存在一个是非颠倒的时代大环境,明明知道向左是福,向右是祸,可事情偏偏要眼睁睁看着向祸事那端发展,你让那个眼睁睁看着的人怎么活?
不急出人命,也要气出人命。

其三,屈原死于美政。
屈原是一个把政治当做理想,把救国当成终生事业追求的人。
当理想破灭,需要他在不可选择中做出选择时,也就意味着他沦落到求生不得的地步。
所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没有能挽留住屈原,悲愤交加的屈原,毅然决然地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美政理想。

上下求索,郁郁独行。
所以,屈原是清醒地抱着自己的美政理想和责任心而去的。
也可以说,他正是用死,让自己不屈的生命得到了更高度的提升,也使自己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以生践志不得时,只有以死明志。
这是一种大义——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屈原,死得美,死得绚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