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团有多大,面皮就擀多大
“布谷布谷,割麦插禾”,到了农历四五月,就可以吃上新麦。小时候,每到这季节,我们就会围绕在母亲的身边,饥渴的眼神在母亲身上逡巡,贪嘴的欲望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叫嚷着“擀面团!擀面团!”母亲望着我们这群馋
“布谷布谷,割麦插禾”,到了农历四五月,就可以吃上新麦。小时候,每到这季节,我们就会围绕在母亲的身边,饥渴的眼神在母亲身上逡巡,贪嘴的欲望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叫嚷着“擀面团!擀面团!”母亲望着我们这群馋猫,只好挽起袖子,操起家伙,和起面来。这时,我们就会在桌子旁又是蹦又是跳,甚至在桌肚里钻来钻去,忙得不亦乐乎,在那时“我要吃”的年代,能吃上一顿面汤,那无疑就是一次伙食的极大改善,那汤汤水水的几碗就能抵得上我们现在的一顿大餐。母亲先将麦面弄到脸盆里,在麦面里放适当的水,经过搅拌搓揉就成了面团,再将大面团分成几份,将分成几分的小面团用擀面杖压扁,将压扁的面团的一边卷起,卷到擀面杖上,这时,便滚动擀面杖,将其碾平碾薄,面团成了面饼,面饼成了面皮,眼看面团成了锅盖大小的面皮时,我们兴奋得口水汩汩流,在一旁又兴奋地高叫起来“再薄一点,再薄一点。”因为薄面皮的口感就是比厚面皮的口感好,所以那时虽然粮食短缺,我们也算不上美食家,看来还真不是瞎吃,现在想来当时的我们也不孬不傻,还能吃出个一二三来。
母亲也许被我们的叫嚷声给弄烦了,便冲着我们的叫嚷大声说“你们就知道嘶,就知道叫,不知道动脑筋,再薄,面皮就通(方:碎裂)了”。
是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母亲也许不记得她曾说过这句话,但她这句无意中说的话却被他的一个儿子记住了。多年以后,这句来自生活经验的话语经常萦绕在我的耳边,时时提醒着我:面团有多大,面皮就擀多大。有多大面团,就摊多大面皮。有多大的蛋,就扒多大的窝。量力而行,不要强迫自己做那些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的事,也不能妄自菲薄,自己能做的事而不做。
其实,生活中把面皮擀通的人大有人在,从表面上看西装革履,一身名牌,油光可鉴,帅气十足,真正的他却是“你帅你帅,头顶一窝白菜,身披一条麻袋,腰缠一根海带,自认为东方不败,其实是衰神二代。”当然,生活中也有不敢将自己的面团擀到足够大足够薄而不通的人。
既然我们做不了太阳,那就做月亮;做不了月亮,就做星星。既然做不了元帅,就做将军,做不了将军,就做士兵;既然做不了大树,就做灌木,做不了灌木,就做小草;既然做不了苍鹰,就做鸿鹄,做不了鸿鹄,就做燕雀。既然不能燃烧,那就冒烟吧。
注定只能做星星,那就发出自己的一缕星光,给行人指路;注定只能做士兵,那就得放好自己的哨,站好每班岗;注定只能做小草,那就得将根扎于泥土,给大地一片绿色;注定只能做燕雀,那就啄泥筑巢,出入寻常百姓家。注定与崇高无缘,那就选择平凡吧。
朴实是一种说法,平凡也是一种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中秋节,老鼠爱着大米》
下一篇:幸福的唠叨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