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朱家角古镇

雨中游朱家角古镇

悛悟散文2025-04-13 14:56:57
端午节假期第一天,就是正常星期六那一天,整天一直下着雨,时大时小。电视里说,长江中下游都在下雨,旱情可以解除了,但又要防止山洪泥石流之类的洪涝灾害。下大雨不知道某些人是否也会归罪于三峡工程。
我们到了上海这十几天,气温一直不高,偶尔气温稍高,在家里也觉不出来。晚上还得盖棉被,盖条毛巾毯还觉得冷。
晚上有一场演出要去看,演出场地在朱家角古镇。票是儿子的师弟的女朋友给的,她在那里任第一小提琴手。儿子说,参加演出的演员大部分是上音的,他师弟女朋友是上音的研究生,儿子明年要承担她的论文辅导。
看到雨下个不停,怕路上不好走,决定早一点走,晚饭到朱家角吃。我听到了很高兴,我说可以雨游朱家角,看完节目还可看看夜色中的朱家角古镇。
朱家角古镇已经去过两次了,09年是专门为我去的,去年是去大观园回来的路上,顺便陪儿子二姨、二姨夫去玩。
这次是第三次了。
江南小镇,对我来说,看不够。虽然我的老家和这些古镇不一样,没有游览价值。但我常常会梦回故乡,对江南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
朱家角古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
朱家角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朱家角地区已形成集市,后因水运方便,商业日盛,逐渐形成集镇,至明万历年间遂成繁荣大镇。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业之盛已列青浦县之首,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所以朱家角的经济一直很发达。
现在朱家角成为上海市的旅游景区。朱家角古镇的旅游特色可以用“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来概括。
一桥,就是古镇最大的五孔石桥“放生桥”,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站在桥上,望着孱孱流水,望着河中小船,真是美不胜收。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小桥,单孔桥,木质桥。
一街,那是沪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经沧桑,还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老街道。
一寺,是报国寺,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内缅甸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赠送的第一尊白玉观音及千年古银杏,称为报国寺“三宝”。
一庙,是城隍庙,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翘角,吉祥葫芦,花格落地长窗,呈现古意盎然、香烟袅绕、肃穆壮丽的景象。其中“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及“中堂画轴”(现已废)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一厅,是席氏厅堂,集江南豪门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别“墙门砖雕”堪称一绝。
一馆,即是“王昶纪念馆”,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刑部右侍郎,称为“吴中七子”的王昶的蜡人蜡像、诗字画、碑刻、织布机、老式床等近百件实物展品。
二园,是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相映成趣。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园由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应园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而珠溪园,则建于1956年,占地70余亩,小巧玲珑,景色优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园,为休息、进食、购物、游玩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三湾,即: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是其他古镇难得一见的,非朱家角不能见到。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近年,“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上面虽然来自宣传材料,但亲临其境,真的是这样。也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会到江南古镇的魅力所在。只有亲眼看到那石桥,那河水,那小船,那古街,那石板的路面,那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那一个个百字号店铺以及店铺里各种小吃、手工织品、艺术品,才能体会到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
在雨中游览就更别有风味,看着那雨水打在水面上激起的点点涟漪,看着那在雾气中的古老河流和两岸的古老建筑和街道,激起朦胧的联想,激起美好的回忆,激起对未来的憧憬。我手中的相机也就不停地照啊照,想把这些美丽的景色定格在我的相机中。
最喜欢看的还是河流,以及河流两边的千姿百态的古老房屋。虽然因为旅游,有不少重新修建了,显得商业气实足,但仔细看,还能看到已经破旧的古房,似乎在诉说某些方面的不公。
我们到朱家角已经五点多了,好多景点都已经关门。演出在西井街的“水樂堂”。为了不耽误看演出,我们就在那最大的石桥“放生桥”桥头一饭店吃的饭。饭店临河,没有墙壁挡目,河流和石桥一览无遗。只有那讨厌的遮阳伞,破坏了我相片的画面。
晚饭饭菜由儿子点的,他来朱家角不知其数,他说她五姨09年来也是在这饭店吃的饭。点的全是朱家角的特色菜,有白鱼、螺蛳、草头、马兰菜、一种我叫不出名字黄色鱼皮的豆腐汤。饭只要了一个粽子,切开一起吃,朱家角的粽子有名,许多上海人乘车专门来买粽子回家吃。不过是肉粽,我们老家不吃肉粽。
在这前,在一桥的桥头,有一个妇女在兜卖她自己包的粽子,是豆棕和豆沙棕,我们买了几个。吃饭时,让服务员用微波炉帮我们热了一个。
菜都很可口,那黄色的鱼的豆腐汤很鲜美。那草头不知道我老家叫什么,而那马兰菜和我老家的不一样。我老家的是紫色的,吃到嘴里有一股凉味,都是凉拌的。螺蛳以前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自己在河里,在河边的石头上,随便一摸就是一大把。可是到了六十年代后期,据说老家河里就没有了,都被农药药死了。所以,一盘螺蛳现在也不便宜。螺蛳,青岛人是不吃的,济南人吃。一顿饭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