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一个人是否愿意,在他的生命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伤害。个体出于生存的本能驱使,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免各种伤害的发生或者尽可能地降低不可避免的伤害的程度。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伤害是深恶痛绝,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但是,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因此,我们是否因为过多地夸大了伤害的负面作用,而忽略了它也同样有一些正面作用呢?
人们普遍承认:逆境容易成才。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伤害几乎就是逆境所不可缺少的附带品。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回味一下我们曾经经历的种种挫折与失败,就不难发现,正是这些挫折与失败带给我们的伤害让我们从自己虚构的幻想中清醒过来,真正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地位,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唤起自己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从而去掉自己身上一些不利于生存的缺点,如浮躁、自以为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等,能够虚己待人,容忍别人的缺点,在生活、工作中积极地向别人学习。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另外,这些伤害还能够加速你获取宝贵的人生经验,磨砺人的毅力和耐挫性,这些都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伤害毕竟是伤害,它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伤害会让你体会较多的人间冷暖,出于自我的本能保护作用,你很有可能逐步去掉自己身上固有的纯真或者把它掩藏起来,然后变得越来越世故、圆滑。所谓“人不琢,不成器”,你只有把自己磨圆了,磨得没有棱角、没有个性了,你才能成为人们期望的“人才”!当然,我并不是说这就一定不好——毕竟有时候人为了生存会不得不做出一些我们不情愿的牺牲,你可以把它发展为儒家推崇的“和而不流”、“无可无不可”的至圣理念。不过,更可能的就是向李宗吾先生总结的面厚心黑的“厚黑学”发展,利弊得失的判断往往是这种人的首选思维模式。
伤害成就的人才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真正的“圣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受过磨难的人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生存的艰难,从而比一般人更加懂得珍视生命,关心人,体贴人,照顾人”。这种人因为自己经历了人生的痛苦,所以不愿意别人再跟自己遭受同样的痛苦,因而一心行善,全心全意为他人、为社会谋取幸福。2、隐士。这种人把自己身上遭受的痛苦和灾难转化为对社会、其他人的怨恨,心凉如水,所以在现实中逃避与别人的交往。古代的人可以隐于山野之外,隐于朝野之中,隐于求学著书之内,隐于寻欢作乐之上,当代的人则主要是隐于学问研究或者自己的某种特殊爱好中。3、狂士。这种人不甘心自己遭受比一般人更多的痛苦和灾难,所以成才后就疯狂地报复社会、报复那些给他造成伤害的人。这三种人的比例在伤害造就的人才中几乎是依次上升的,这可以从历史中看出来:秦始皇嬴政、汉初的吕后、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唐朝的武则天、五代十国中朱温一样“寒人掌权”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慈禧等等,这些历史上在别人的伤害中成长起来的风云人物,无一不是把他们曾经遭受的苦难加倍发泄到一些他们昔日的仇人以及无辜者身上。当然,那些像司马迁一样的靠著书“以疏其愤”的隐士们的不平之鸣也不在少数,否则就不会孕育这么多璀璨亮丽的伟大文化了。与之相反,那些真正通过伤害的苦修走向至善的“圣人”在历史上却屈指可数。
综上所述,伤害在人的成长中的影响作用像所有事物一样,“皆是利弊相随的”。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以便伤害在我们的成长中发挥的影响尽可能地是正面的呢?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1、正确看待伤害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把这些“不期而遇”的伤害看作是上天对我们的磨砺和“眷顾”,暗示自己只要经过适当的转化,这些伤害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成长中的助力,而不是阻力。2、积极创造条件,早日从伤害的阴影中走出来,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你周围的所有人。3、总结伤害带给自己的宝贵经验,逐步改掉在这些伤害中暴露出来的不足,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4、积极吸取他人的经验、失败教训,避免一些会对自己造成不可逆转性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避免一些其它的自己无法承担“犯错成本”的伤害。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大多数的伤害除了需要精神上的思维转变外,大都还需要一定社会资源的支持才可能完成转化。鉴于不同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源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是天壤之别,同样的伤害对不同的人完成转化的难度也是有差异的。拥有强大社会资源的人由于具备了转化必备的先决条件往往可以相对容易地转化伤害,但由于必要社会资源的缺乏,一个小小的伤害就也可能让有的人一蹶不振,永远无法爬起来。因此,它涉及到个人对伤害的判断力:个体必须判断哪些伤害是对自己的成长利大于弊且自己可以承受的,哪些虽然可能同样是对自己的成长利大于弊但以自己当前的能力无法承担,哪些是弊大于利自己应该尽量躲开的。只有对这些情况做出了大致正确的判断,个体才能真正从伤害中成长,从伤害中受益。
在《红与黑》中,有一个神父对主人公于连非常欣赏,但他却从不在于连面前表露这一点,相反,他总给于连的成长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和障碍。对此,神父周围的人大惑不解,神父却意味深长地解释道:“如果他真是个人才,那么这些麻烦和障碍不仅不会阻碍他成长,反而会加速他的成长。如果他无法跨越这些麻烦和障碍,那么,他就不是值得我看重的人才。”无独有偶,上海电视大学的鲍鹏山老师在《百家讲坛.新说水浒之武松》中点评道:
“人伤人,是为了恨;
天伤人,是为了爱。
人伤人,是为了毁灭人,
天伤人,是为了成就人。”
谨以此句,与正在经受或者曾经经受苦难、伤害的人,一起共勉!
凤凰不惧浴火,因为浴火后重生的凤凰更加完美;涅槃期待转世,因为转世后涅槃将更上一层境界。
伤害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初探
不管一个人是否愿意,在他的生命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伤害。个体出于生存的本能驱使,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免各种伤害的发生或者尽可能地降低不可避免的伤害的程度。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伤害是深恶痛绝,唯恐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