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报纸,说是高中课本大换血。《阿Q正传》被《雪山飞狐》换下了。换血这原本应该是好事,所谓推陈出新。顺应历史发展,才能与时俱进。但阿Q被胡一刀换下来,可能让研究纯文学的学者们多少有些不快,而黄口小儿们怕是要拍手了。
作者我细看来,胡一刀与阿Q都是清朝人,留的是阴阳头大辫子。但一个是玉树临风的豪侠,一个是满头癞痢的市井。金庸是个讲故事的能手。他笔下就算是顺了清,剃了头,留了尾巴,也能成大侠。也会绝世武功。不像阿Q打架时须护住辫根,仿止他人一把扯住,但打架时虽然时时注意,却还是时常被人抓住辫子,然后自然是撞墙了。胡一刀是大侠,辫子自是不那么轻意被人扯住。即便是被人扯住了,恐怕也能像壁虎一样就地断了。但金老先生忽略了一个最要事实,就是清人打架时,多把辫子往脖井上一绕,就不怕别人扯到了。可能是这个动作过于丑姹了,有损清朝辫子侠们飒爽的英姿。金老就给他有意忽略了。
金老笔下的人物人除韦小宝外,全都是民族性高涨的侠之大者,都为国为民。然而有这么多武林豪杰,英雄义士,明人还是被清人和平了。但侠客不死(虽然清人曾搬禁武令),神功不废。更有陈近南,陈家络之大侠,为民族气节,反清复明,可惜反了两百多年也未见成功。可能是清人得天下后更是和平。先后把香港澳门和平给了英葡,而后又把台湾和平给了日本。最终是祖国处处见和平。福寿膏把中国硬是熏的与四方修好,把黄金白银拿出来,支源外国劳动人民。天朝大国,果然天朝,物富民丰,地大物博,好比太阳,只求付出不求得到。如此一来侠客们哪还能因为民族气节反清呢?
在这无比和平的年代里,侠客自然未见其影踪了。侠客虽不见其踪。国还是要治,家还是要管。孩子饿的哇哇哭叫,总不能读几本七侠五义管饱吧。于是有孙中山先生十次起义,誓灭清妖。起义时仍未见侠客们来帮肋摇旗。莫非是降龙十八掌也敌不过子弹大炮吗?
以上这意淫中强国安邦的一切,也只有茶余饭后,看看而以。若是天天读,甚至写入教材,那岂非误人子弟吗?
鲁迅某文中说,一大户人家生了孩子,人人都称赞孩子长的如何好。一人说未来有一天孩子会死的,就被众人哄打出去。此乃名言至理。胡一刀之流,自是人中龙凤,却是全中国也没有一个。啊Q却是比比皆是。人若说中国人都是阿Q就要被打。若说都是胡一刀,就被赞许。
不论是比武功还是比相相貌,胡一刀都胜阿Q万倍。然阿Q们自然喜欢别人说他是胡一刀。所以众口烁金,阿Q便成了胡一刀,即使不是,也是胡一刀的后人。他当然不会神功,也并不一定俊美。但可以如此对外国佬说道:“我祖上比你阔气多啦!我祖上会神功咧!”可被外国佬扯住了辫子,照例还是要撞墙的。疼是疼了些,可祖上不是照样让你洋鬼子撞过墙么?如果真有这等事,那也算光荣一件。就怕这也是臆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