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到了一个很是有趣的寓言,它会对我们的人生成长与发展应该能有所借鉴,因此将它录出,用以引文:
很久以前,知了并不会飞。一天它看见一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姿势曼妙,便请求蝴蝶教它学飞。蝴蝶先让它走两步,看完后,蝴蝶叹了口气说:“我学会飞舞累得脱了一层皮,你的皮比我还厚,还坚实,你能练得脱掉它吗?我看你是没希望了。”
蝴蝶失望地摇摇头,飞走了。
知了无奈地趴在地上,不住地悲叹。
后来它又琢磨了蝴蝶的话,“脱层皮,脱层皮……”知了喃喃地说道,“要是练到皮脱能飞,我也能做得到。”
日复一日,知了艰难地练着,它练裂了背上的皮,从硬壳中脱出身来。
当夏日的阳光照在知了筋疲力尽的身上,它惊奇地发现自己长出了翅膀。它赶紧试着扑棱几下,翅膀张开了。兴奋的知了向天空飞去。“我成功了。”它大声叫着。
当蝴蝶看到飞得又快又高的知了时,吃惊得张大了嘴巴。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自我激励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它就能使你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永不疲倦地前行。
从蝉变这个寓言中也使我感动于蝉的一种美丽,一种顽强的自信之美。
在实际中也是如此,每年夏至前后,夜幕降临,此时你走到大树下,会发现地面上有一些豆粒大小的洞洞,外小内大,顶部有一圈薄薄的土皮。不一会儿小洞逐渐变大,有两把“小镰刀”(“知了龟”的两只前爪)上下舞动,把顶部的土皮挖掉了,露出了“知了龟”的小脑袋。地面上的小洞已粗如拇指,“知了龟”以其坚毅不拔的精神爬出了洞穴,又以坚强的意志蜕变出壳,则诞生的蝉很嫩很嫩,白里泛黄,翅膀萎缩着、卷曲着,既不会飞,也不会叫。它沉静地在园地上停留了一会儿,恋恋不舍地与残壳告别,然后沿着树干艰难地向高处爬去,继续爬去……
翌日清晨,太阳出来了,经过一晚上爬行锻炼的蝉的身体开始变黑、变硬、变结实。它的翅膀早已展开,非常坚韧有力。晨风吹来,“吱——”,一个崭新的生命迎着柔和的阳光,向着自己的新天地展翅飞去。飞到了柳树、杨树、疏桐等等众多之大树上,放声高歌,唱响着夏天的这美丽的大地。
从蝉的出世使我感动于蝉的一种美丽,一种在默默无闻中,顽强地挣脱黑暗奔向光明行程的美丽。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它最初是幼虫,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最后变成飞虫。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由于人们认为蝉以露水为生,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
从蝉的涌入社会中使我感动于蝉的一种美丽,一种诠释着曲折永生的美丽。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全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就有200种。它们在自然界出现的时间前后不一。
我们所说的蝉,通常指的是蚱蝉又名知了,幼虫期叫知了猴、知了龟,体长2~5公分,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
蝉,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渐变态类。一般生活史都较长,2~3年完成一代。最著名的种类要数美国的17年蝉,此外还有3种13年蝉,它们都是昆虫中的寿星。
蝉的生活方式较为奇特。
夏天,蝉产卵后一周内即死去,卵经过一个月左右即孵化,孵化后若虫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钻入土中栖身。
在土中,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根汁液为生。它们要经过漫长的若虫期。成虫飞向丛林树冠,蝉的食物,主要是树的汁液。蝉的嘴像一只硬管,它把嘴插入树干,一天到晚地吮吸汁液,把大量营养和水分吸到体内,用来延长寿命。当遇到攻击时,它便急促地把贮存在体内的废液排到体外,用来减轻体重以便起飞,以及起到自卫的作用。
成虫性成熟后,雄虫开始鸣叫,吸引雌性进行交配。交配后,雄蝉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很快便死去。雌蝉则开始进行产卵的任务,它用尖尖的产卵器,在树枝上刺出小孔,刺一次产四到八粒,一个枝条上,往往要刺出几十个孔,然后雌蝉不吃不喝,也很快便死去了,从而完成其传种接代的使命。
从蝉那奇特的生活方式中使我感动于蝉的一种美丽,一种坚忍韧不拔、敢于牺牲自我的美丽。
盛夏炎暑,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宁静和凉意。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还往往会使人追忆儿时的情景。
进入炎热的夏天,从蝉诞生的时候开始,只要是你还醒着,总是会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声音,飞机声、汽车声,各种小鸟声,知了声……声音虽不相同,但也称得上是世间少有的音乐大合奏交响曲,而在这些音乐声响中最为长久、嘹亮的要数知了之音了。
行走在山区小路你会听到一种个性孤僻的鸣蝉,这种蝉也只在山区分布,总是发出“哇——肉,哇肉哇肉——哇……哇——肉,哇肉哇肉——哇……”连续不断的叫声,听起来是一种非常的悲哀凄惨音调,好像是在哭泣。
当你行走在市郊,山村时,会听到伏得——喽(谐音:福得——喽)蝉到夏至时才登台的歌唱,“福得——喽、福得——喽”地连声不停,伏天刚到,它便迫不及待地告诉人们“福得——喽”。也许它是好意,提前告诉人们伏天就要结束了,请做好气候变凉的准备。
我们听到的蝉鸣声音,主要是知——了蝉,盛夏之中它会不断地发出“知——了,知——了”音调。鸣声粗犷而洪亮、高亢而响亮,恰是一幅男高音之腔调。
还有一种叫寒蝉的,其体长约2.5厘米,头胸淡绿色,因它在深秋时节叫得欢,故又称秋蝉。寒蝉入秋才开始鸣叫,它们的歌唱才是这场“蝉声系列音乐会”的压轴曲。不过它们只是“滋滋滋”地一个音符,唱得太单调,其艺术水平在大师的评价中,实在不堪担负压轴的重任。
蝉之所以能鸣叫,是因为它的腹部有一对鸣器,由鼓膜和鼓膜组成,当膜内发音膜收缩时,便产生声波,发出嘹亮的声音。不过别忘了鸣器只雄蝉才有,雌蝉是“哑巴”。
尽管如此,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的莫过于是它的鸣声。它为诗人墨客们所歌颂,并以咏蝉声来抒发高洁的情怀。
的确,从百花齐放的春天,到绿叶凋零的秋天,蝉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轻快而舒畅的调子,不用任何中、西乐器伴奏,为人们高唱一
蝉之美
最近,我读到了一个很是有趣的寓言,它会对我们的人生成长与发展应该能有所借鉴,因此将它录出,用以引文:很久以前,知了并不会飞。一天它看见一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姿势曼妙,便请求蝴蝶教它学飞。蝴蝶先让它走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