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漓江

前几天有朋友要在桂林转车,我们以客居近一年的主人身份接待。听说他们的小朋友喜欢吃鱼,打听了一下,带他们去了漓江上的子洲岛(正名大概叫蚂蟥洲)。开始我们还以为是很讲究的那种水上楼阁,结果只是一片民房,吃

前几天有朋友要在桂林转车,我们以客居近一年的主人身份接待。听说他们的小朋友喜欢吃鱼,打听了一下,带他们去了漓江上的子洲岛(正名大概叫蚂蟥洲)。开始我们还以为是很讲究的那种水上楼阁,结果只是一片民房,吃饭的地方倒是真在江边,是一条一条各家各户用水泥彻成的“T”型台,露天的。
如果用来待客,那里环境实在是有点不讲究,真是羞杀主人家。直到吹到凉爽的江风,我们才打消几次萌生的退意,决定就在那里吃。菜的口味一半好一半坏,好吃的都是辣口味菜,其它一般。客人说,我们不该取长用短,叫人家做不辣的菜,是我们错。有这样善体人意的客人,虽然条件简陋,亦可主客尽欢了。
最“欢”的是那个五岁的小朋友和我。我们那家的“T”台一直延伸到江水深处,菜还没点,我们一大一小就跑到水边上玩去了。漓江水清堪濯缨,一目见底,鱼螺纷现。我耐不住,下水濯了濯脚丫。水温刚刚好,还不时有小鱼游过腿边,痒痒的很有趣。那小朋友也要下水,我千哄万哄,他就要我捉鱼给他,我哪有那个“空手套小鱼”的本事,只好弯腰拾了一堆螺,他仍旧兴奋得大叫,拿去给父母看。我也差不多,如果上一次洗温泉算是“玩水”,我都已经两年没玩过了。
主人家来江边取我们那桌点的鱼了。原来他们是在江边放了几个穿了小洞的塑料桶,直接用江水养鱼。这才是真正的靠水吃水,真羡慕那些土生土长的桂林人。
江里很多人在游泳,有附近的居民,也有吃过饭再下去玩的游客。天黑以后人更多,不过绝不像海滨的“饺子图”,必竟只是野浴。慢慢的江上船中的灯火亮了起来,稍远处山腰的照明灯也亮了,还有河岸的灯,翠的紫的红的蓝的等等,种种眼花缭乱地映着山蛮和水面。这一幕,就是有名的“梦幻漓江”。
本来我们准备吃过饭去坐“两江四湖”的游船,客人却说他上次已经玩过了,小朋友又吵着要坐船,于是我们就雇了停在“T”台旁揽客的私家竹排。我说“私家”其实有误,架船的老伯指给我们看了几次,他也是有证经营的。
这种慢慢游很有味道,我们半躺在竹凉椅上,脚却撂在水中,几个人悠悠说些闲话,逗逗小朋友,喝喝“王老吉”。船尾的老伯说是撑船,不过是拿着竹篙掌控一下方向,竹排基本上是自己在漂。如此光景,真是逍遥似仙。不过再看看那些住在江上的人家,在一盏渔灯中捧碗悄坐船头,一边用脚弄着水,一这慢慢品着饭菜,慢慢看着眼前日日更新的游人和永远不变的山水,那便是神仙也不如了。
到伏波山附近,撑船老伯说前面有天然的莲花石,问我们上不上去玩。我们自然要去的,竹排一停稳,我们便从水中抽出湿淋淋的脚,一个个也不穿鞋,就上去了。不过那石头被水冲刷得又光滑又干净,还带着阳光的温度,穿了鞋就是暴殄天物了。
由高处向下看,那五六块分开的巨石果然就像水面的睡莲,很美。我们拍了几张照,复又上竹排前行。那老伯的话多了些,给我们讲“伏波山”,讲“还珠洞”,不过他方言太重,声音也小,又不是专业导游,也没讲出个所以然来。倒是我老公,大致讲了传说中的伏波将军马援。虽说只是传说,仍觉有种“大丈夫当马革裹尸还”的豪气在水面溢开,更壮山河。
越往前去,游泳的人越多起来。竹排上没有任何机器声响,我和那小朋友就学老伯,逢人便大叫“船来了!”叫得兴起,前面没人时倒觉有些失落了,我就拿起另一枝竹篙,站到后面撑船,又拿起浆来乱划几下,算是释放一下久蛰的热情。斯情斯景,心中不免一直轻唱两句幼时学的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那时我就体味到了这一幕的美,只是想不到有一日真能如此。
然后在解放桥边上岸,我们虽然还没尽兴,但那老伯说有规定,他的竹排只能到这里,也就无法可想了。一下竹排就又有几个人围上来,问我们还坐不坐竹排去下游的象鼻山,象山其时已在望中,他们白天又玩过了,于是回绝。只有一个妇人一直追着问,我指指脚说:“竹排不用了,我们有肉排!”大家哄笑。
沿江边走了一程,看看水色山光,看看钓鱼游泳的人们,又到木龙湖边拍了几张照片,他们便说要回宾馆休息,凌晨两点就要上车回去。于是大家告别,小游结束。说来委屈,在桂林住了快一年了,这还是第一次触到漓江的水,实是不忍归去。
不过,小游之味绕梁不去,正可呼唤下次的“大游”了,写至此,复跃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