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中英街

百年沧桑中英街

拿架子散文2025-05-04 06:51:02
遥想当年,国运凋零。英伦称霸,四海横行,以鸦片为先导,荼毒华夏;以炮舰为后盾,城下结盟:《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北京条约》强占九龙;一八九八,“租借”新界。悲夫,清廷丧权辱国,屡屡剜肉饲鹰。
从此,国恨家仇,系于沙头角;民族耻辱,凝聚中英街。昔日同村乡里,倏然异域分身。阡陌虽相连,却畴勘畛划,形同陌路;界碑赫然而立,若利刃穿胸,痛彻心肝。天何如是之苍苍兮,地何如是之茫茫;悲何如是之深重兮,痛何如是之断肠!
欣世纪中叶,神州解放。新中国巍然屹立,令国人气舒眉扬。更堪慰改革开放,百业勃兴;深圳特区,大鹏翱翔。沙头角,近水楼台,先得风气;中英街,向阳花木,早沐春光。店铺林立,万商云集;价廉物美,满目琳琅,堪称“一街两制”,无愧“购物天堂”。
呜呼,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难忘一九九七,香港回归祖国。珠还合浦,百年梦圆。
值此世纪之交,谨铸警世之钟,乃告诫于后世子孙:国弱民穷,定遭凌辱;殷鉴在兹,国耻勿忘;报效祖国须发奋,振兴中华赖自强。是为铭。
——《警世钟铭》(侯军撰文)

中英街坐落在沙头角镇的最东边。长约250米,宽不到5米。街心以“界碑石”中心线为界,一边原属港英租界(今属香港特别行政区),叫“新界沙头角”;一边属中方,叫华界沙头角,今称沙头角镇。
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坚船利炮为后盾,迫使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签定了三个不平等的条约,达到了侵略中国的目的。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面积78。64平方公里)。
1856年,英国侵略者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界限街以南地区(面积11。3平方公里)。
十九世纪末期,俄、法、德、日等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列强扩张势力范围,参与瓜分世界。中日甲午战争后,幅员辽阔、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的清朝封建帝国更是成为列强疯狂掠夺的对象。英国因为在华利益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以法国“租借”广州湾,要防卫法国威胁香港为理由,向清政府提出展拓香港界址的要求。他们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碑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三十多个岛屿(面积975。07平方公里),统称“新界”,租期99年。1899年,中英双方实际勘界,签订《香港英新租界合同》,作为《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附件,具体划定界线,中英地界就是这样形成的。
1899年3月11日新界北部陆界定界谈判在香港举行,中方定界委员是广东省补用道王存善、英方即是骆克。谈判一开始,英方就意图推翻已经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粘附地图中标示的北部陆界,辩称地图中划定从沙头角到深圳湾的直线是“人为的、简单的直”,主张以“自然界线”即以直线以北的山脉、河流定界。遭到中方反对之后,仍坚持以深圳湾起经深圳北面山脚到梧桐山,再到东面沙头角以北为界,把深圳、沙头角划入新界以内。中方力主按照〈〈专条〉〉和粘附地图定界,谈判陷入僵局。3月14日,谈判恢复之后,中方只好作出让步。最后,双方协议,从深圳湾以深圳河至沙头角为界,沿此河到沙头角西北方的河源,再折向沙头角西侧的大鹏湾为止。3月16日,王存善与骆克按照协议的界限,沿线树立木质界桩。3月18日,中英双方进行的“新界”北部勘界结束了,“3。18”因此成为沙头角历史勘界日。
1899年3月19日,王存善和骆克按勘界界限在香港签订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骆克在合同中故意将边界确定为“大鹏湾英国东经线114度30分潮涨能到处”,公然违背国际法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的惯例,同时,暴露了他们对华进一步侵略掠夺的狼子野心。
1905年,英方于新界北界竖立界石,其中沙头角“中英街”界石一侧刻有“光绪二十四年中英之地”的中文标志,另一侧刻有“Anglo—ChineseBoundary1898”(英中边界1898)的英文字样。英国竖立界石时中国官员并未到场。沙头角这一段边界竖了20块,其中沙头角镇内竖立了8块。沙栏吓西侧海边那块为一号,沿“中英街”至海关桥头依次每隔若干距离竖一块。1941年香港沦陷后,日军曾以所谓“妨碍交通”为名把中英街第三号至第七号界石拆除,到1948年经中英双方代表勘踏后重新将界石竖立原初,并在该五号界石上刻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五日重竖”字样。日本军队于1941年攻陷香港时,曾把“中英街”改名为“中兴街”,日本投降后,“中兴街”又复名为“中英街”。
自从新安县沙头角被切割出一半为英占租界后,当地群众饱受民族压迫之苦。当时英国人操纵的九龙海关,在沙头角设有关厂,名叫“洋关分厂”,总头目叫“厂总”,由英国人充任,协助“厂总”的叫“通事”,由华人担任。厂总和通事经常同流合污,勒索成性,每每激起当地商民群众的反抗。
“中英街”的商贸业是在中英街形成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中英街”因勘界形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成为一条商业街,镇内早期的商贸活动是以东和墟为中心开展的。商贩把批发来的渔、盐贩运到内陆地区,又从内陆带回土特产品和日用百货,然后又把这些日用品集中起来,摆在街市进行交易。
20世纪30年代,“新界”沙头角墟市兴起后,沙头角“中英街”逐渐开始繁荣,两边商号林立,盛极一时。中方的商店仍以经营农副土特产品为主,而港方的商店则更多的经营舶来品,货色时髦,品种繁多,英、美、日的一些洋烟、洋火、洋布等商品也随之流入“中英街”,吸引着远近的乡民。
解放前,“中英街”比较大的商店有怡兴隆等四家,主要经营百货、布匹,老板均是盐田乡人。老字号药店共有宁生堂等五间。还有专门经营鱼类的小市场“鱼栏”,类似钱庄的“缴家”和专门从事鱼类加工的“标家”。
沙头角解放后,由于“中英街”地处边境地区以及中方连续受到“政治边防”、军事边防,以及“文革”极左政策的影响,不仅限制了“中英街”两边群众的正常往来,也束缚了“中英街”商业的发展。加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