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感觉不是真好

回家的感觉不是真好

鹤发翁散文2025-03-27 15:38:20
真的,那种真好的感觉只限于在路上,从回家的冲动到近家的时候。如果把这种感觉在准确无误地限定,就只有在从回家的冲动到看到劳动在我记忆中已有三十多年的使用权而并不肥沃的地土上的父亲结束。正如我要走到我所认
真的,那种真好的感觉只限于在路上,从回家的冲动到近家的时候。如果把这种感觉在准确无误地限定,就只有在从回家的冲动到看到劳动在我记忆中已有三十多年的使用权而并不肥沃的地土上的父亲结束。
正如我要走到我所认为的家乡的边界上所预想的一样,父亲准确地界定在我所框限的图画中。我之所以说父亲是在劳动而不是劳累之类,是因为我曾经很认真提醒过他老人家——一个只比我大一倍的读过几天书、在某个特殊需要教师的年代教过几天书却又在某个不需要教师的年代悄然成为不咋地道的农人的老人家。儿子也只是一个读过几天书现在在教书而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也不是的人,还有点自私,不会全为二老考虑,况且在家里家外说话都不如何算数的不敢自称大老爷们的人。父亲现在听我的话可比我小时候听父亲的话容易得多,这么多年的实际回报告诉他,书上的养儿防老之说仅仅是古人在几千年幂幂之中为现代中国之计划生育所设置的障碍而已,他的儿子十多年来早用拮据的生活加精打细算磨练出了一幅“菩萨心肠”——千求难有一应。因此父亲干活也比较注意身子,不过骨子里的农民气节支配着他那不太硬气的躯体,电话里我已经知道父亲的脚因家中失火而受伤还没有痊愈。
招呼过埋头苦干的父亲,说了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得知母亲在家中忙活,看了看还算“孝顺”七零八落的几个红苕,从父亲的意外的眼神中疾步走向家里。
让我吃惊的是,母亲好像知道我要回家一样,也许是所谓的第六感吧!母亲正愣愣地望着我回家的方向,于是我便从这个方向出现在母亲的面前,母亲先是一惊,继而说“老六啊?你咋就回来了呢?难怪我刚才煮猪草的时候,火老爆得响,怪不得,你咋就回来了呢?眉宇之间有些惊喜,马上又说:“我这么大岁数,怎么还出这么大的事呢?你们三哥的房子烧掉了一间,你知不知道……?”
其实我这次回家,主要就是为了这事。此事已经过去了几周,三哥早在电话里告诉了我。起火的原因是嫂子的不慎,烧掉的也只是一间空着的塞满柴禾的牛圈,又亏左邻右舍的帮忙,没酿成大祸。不过,在农村,却也是一件大事,也将成为不少人田间地头一周左右的佐资。
所以母亲觉得很没有面子也很委屈,远比当初错划为地主要伤心得多,又怕儿子儿媳迁怒于她,所以一味强调她的过失:诸如不该睡得太迟又太死,明明听到有大的爆裂声,也没有惊觉,听到呼喊声后光脚就跑出门,怕冷又返身穿衣服等等。母亲一面絮絮地说,一面便让不多的泪水在枯深的眼窝里打转。我是一面安慰母亲,一面窃喜。我寻找多年的伟大的人性在母亲身上却闪烁着几许光芒,母亲太平凡了,要不准是万丈光芒,可以说母亲的一席絮语,胜过我在保先期间的所有会议,是啊!敢于从自身找原因,敢于把别人的错误给担在在自己身上的人目前已经不多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其实我也知道母亲这样说更多的是怕三哥三嫂他们开家庭民主生活会,作为千千万万农村老来无经济自助的老人之一,养儿防老,到老怕儿不养的心态是常有的,因此在儿女面前总是颤颤惊惊、忍气吞声,远比我们小时候懂事得多。人常说老小老小,其实是很不对等的的。试想我辈幼小时肆无忌惮,任意妄为,稍不如意便号啕大哭、不依不挠,哪里考虑父母的感受。老则朽也,不堪一击,能不处处小心么。
午饭是由我和母亲共同完成的,这个习惯已养很久了。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聊了一些家长里短、大舅二舅的琐事,气氛融融,一如灶里火焰一样。母亲脸上的愉悦惭惭从皱纹之间挣扎了出来。
我知道,母亲老了,需要人陪着说说话,当然最好的人自然是儿孙们。
吃过午饭,我告诉母亲一会儿我就要回去。前文说过我是极自私的,所谓事情不过是几个朋友周末聚聚。母亲听后,一脸的笑容又钻进皱纹里去了。父亲没有吭声,他有中午小睡的习惯,便去睡了。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便问我是否要带些泡辣椒、罗卜、红苕之类的回去,我嫌烦说不要。
门前鲜有人至,石头上青苔长是正旺,家中养了几盆兰花,以示免俗。所以这玩意倒用得着。母亲拿一个塑料袋子和我一起剥青苔,又告诉我其他地方尚多,随便又问了是不是挺忙、挺累,如果太忙就不必回家了,要注意身体等。还说她和父亲都很好,钱也够用,不必牵挂等等。
道别时,本想同父亲打个招呼,母亲说:“算了,他已经睡了”。我还是回到那昏暗的老屋看了一下。屋里很静。便掩门离开。可我耳朵里分明传来两种声音:掩门声和父亲翻身的声音。母亲固执地要送我,一直送到村口的那丛竹林下,才停下来不经意地同邻居唠家常。
走过村头转弯处,我为了印证侄女给我讲的那句话,她老人家每次都会送我们到竹林下,看着儿孙们离开,只到儿孙们消失在她老人家模糊的视线外。村口的竹林和村头转弯处,如同一个圆的直径的A、B两点,哪儿能清楚地看到由A到B的全过程。母亲毕竟读几天私塾,抗战题材的影片是看得懂的,知道怎样选点。果然不出侄女所言,母亲依然在哪儿望着我,我不敢多看,怕我的孝心会战胜我的自私,于是疾步消失在母亲凝望的视线外。

写此文,我努力用一种轻松的笔调来写,没有朱自清清先生的那种感人的泪水。我想生活是美好的,同时也有很多缺陷,努力把很平庸、很一般、可能还有点无奈的生活过得更好,是我们平常人的权利。希望母亲能读懂我的轻松。聊以此文作为对双亲的一种慰藉,并祝二老健康快乐。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