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印象(三)

腾冲印象(三)

柳车变姓散文2025-04-11 20:07:54
走出热海,在路边的玉鑫食馆吃了腾冲风味的午饭。腾冲风味到底有什么特色,现在也忘了。反正在云南,一是油炸,二是烧烤,三是辣。特别是第三,菜里加辣椒是必不可少的。以前光知道四川人、湖南人吃辣,现在也领教了
走出热海,在路边的玉鑫食馆吃了腾冲风味的午饭。腾冲风味到底有什么特色,现在也忘了。反正在云南,一是油炸,二是烧烤,三是辣。特别是第三,菜里加辣椒是必不可少的。以前光知道四川人、湖南人吃辣,现在也领教了云南人的吃辣。所以每次在饭馆吃饭都要首先交代别放辣椒,饭馆工作人员嘴上答应不放辣椒,可端上来一吃还是辣的。
在云南现在只记得有特色的就是各种米线,特别是过桥米线,还有同是米粉做的饵丝。米线是园长条,饵丝是方长条,可能是刀切的。其他有特色的就是乳扇,这是因为没想到牛奶可成薄片包上豆沙油炸而吃。关于特色吃,以后有时间再写。
要去的地方是有名的和顺乡。它在腾冲县城西南出城4公里,被名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耸立的牌坊正是和顺的入口,“和顺顺和”四个大字用最直接的古典意韵引领你走进它。
关于和顺和腾冲有许多书籍介绍,如《和顺》、《和顺风雨六百年》和《历代名人与腾冲》等。这也说明,腾冲也是历史文化之市。这些书,我儿子见了是不会不买的。
在我家里《走进腾冲》唱碟里,其中一首歌是“和顺县之歌”。歌里唱道:
“你的名字是祝福/你的名字是吉祥/绿水青山花丛中/边陲古镇和顺乡/宁静的小河村边流喘/微风中送来金桂飘香/草地上孩子在起舞/龙潭边老人在歌唱/啊!清泉编织世外桃源/人人享受幸福时光/
“你的名字是祝福/你的名字是吉祥//绿水青山花丛中/边陲古镇和顺乡/老屋中装满创业的故事/双虹连起四海桥梁/石栏上刻满亲人的牵挂/童年的故事越讲越长/啊!共同种下的希望开了花/回来享受幸福时光/”
歌声唱出了和顺的神秘、和顺的美丽、和顺的文化、和顺的历史、和顺的创业、和顺游子的功劳和思乡之情。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
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顺,就在“官马大道”之旁。所以,和顺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著名的侨乡。华侨分布在缅甸、印度、泰国、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十多个国家。
和顺是一个文化发达,地灵人杰的地方。从内地带来的文化与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古朴典雅的祠堂、牌坊、月台、亭阁、石栏比比皆是,记载了侨乡曾经的繁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这里蕴育出400多名举人和秀才,出了像艾思奇等名人。和顺人追求知识和文化的传统从不曾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和顺图书馆就是有力的说明,这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我相信在里面一定有在别的图书馆里看不到的图书。
和顺与缅甸相邻,面向南亚、东南亚,和顺人称这些地方为“夷方”,成年男人一定要“走夷方”闯荡,成就一番事业。大马帮成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走夷方”成为和顺人的生存方式,人、财、物在这个地方聚散、流动,使这个乡村出现了云南最早的跨国商贸热潮和很大的家族商号。因此和顺又有“有女莫嫁和顺乡,嫁去和顺守空房”以及“和顺男儿走夷方”,这些在腾冲城里从上上个世纪就开始流传的歌谣。
对和顺的认识是过后才得知的,当时我们没有时间去详细观看和询问,只是在早晨李老师简单为我们做了一点介绍。回到昆明以后看了彦彦的录像和网上对它的介绍,才进一步对腾冲、对和顺有了进一步的印象。对我来说,这些都是马后炮了,很后悔没有在腾冲多待一两天。
李老师的学生开车把我们直接拉到“宗祠文化馆”里面,也告诉我们图书馆不去了。也没有买门票,告诉我们自己玩,他不跟着我们了,并告诉我们假如有查票的就说是来探亲的就可。实际上玩了一个多小时,没有人来过问我们。
一座灰白色的牌楼和一块刻有“宗祠文化馆”的大石头显示我们已进入了馆区。实际上这是和顺的一个山村,许多古建筑随山势而建。建筑保护得如此之好,令人惊叹。当然也能看到修缮的痕迹,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嘛。
首先我们进了刘氏宗祠,这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里面有不少人在品茶,院子里一棵茶花开着大红色的花朵,高高耸立在院子大门口。一棵红梅也正在盛开,她们的靓姿映照在院内清池中。可能当地人已习以为常了,当我在给它们照相时,几个当地人露出不解的神气。
大门口的一副对联是:温暾世家仁智礼,腾阳冠冕龙凤麟。
二门口的一副对联是:门对龙潭千古秀,族居旺地万年春。
两幅对联表达了和顺文化的精髓是“和顺”两个字。和为贵,万事顺意,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和国人美好的愿望与追求。
大殿很雄伟,用他那富有文化内涵的姿态骄傲地俯视着每一个人。由“道德开基”四个金色大字制成的额匾高高地悬挂在屋檐下。每一对立柱、每一个大门两边都有对联,有的对联也很长,几十字的长对联比比皆是。以此说明刘氏世代都是文人,都是有文化之人。
在刻有“宗祠文化馆”的大石头边上还横卧一块石头,上书“寻根问祖百家姓”。我们以为可以寻租刨根,可找了不少地方也没有能去问问我们老祖宗的情况。只是又看到“李氏宗祠”,里面和刘氏宗祠的布置差不多。
由于正处在春节期内,到处挂有大红灯笼,显示节日的气氛。
这里三面环山,建筑群依山而建。三面的山间是一个甸子,甸子里有一个湖泊和一片广场。广场里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榕树被披红挂彩打扮得引人注目。老榕树枝叶茂盛,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边上的一棵小榕树,我猜想是它地底下根上长出来的。它的一根枝干搭在小榕树身上,好像在说,我俩本是连根生,不会相煎太急,象征和顺人民以和睦相处为美德。
还有一棵“秃衫”,也称“本地衫”,树龄50岁,树高20米,树干直径65厘米。比我还年轻,却已把它列入“老树”行列。象征和顺人民尊老的美德,老一辈打下江山不容易。
广场一边的一大一小两个木制水轮,预示它们以前被水推动为老祖宗们已出尽了力气,现在要好好休息了,所以现在它们一动也不动。在水车的边上有几个脚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