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神圣性、社会性和自然性(一)

一、引言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对文化的需求正如对人对阳光、空气、水一样。据不完全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之多,显然这么多的定义也没有准确地告诉人们,文

一、引言
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对文化的需求正如对人对阳光、空气、水一样。据不完全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之多,显然这么多的定义也没有准确地告诉人们,文化到底是什么。同时也这也给了人们一个信号,人类可能正在或已经在文化中迷失了方向。
有关文化的命题,国内著名文化名人余秋雨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有过精彩的定义在此不妨借用一下:“我为文化下的定义是三十一个字,是这样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此呼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定义,就具体的人而言,文化对人的作用相当于软件对电脑的作用,最终一定是以独特的人格表现出来的,无论是个人人格还是集体人格。

二、解读文化的三性

纵观人类的文化,文化的鼻祖是巫术、迷信、最高形式是宗教、最新发展是科学,文化从来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就是定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定义,一切源自人类对大自然或人类自生的某种现象的敬畏、敬仰到信仰的过程,一切的文化现象几乎都能在大自然找到最原始的出处。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总是人类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对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并赋予其特殊的定义,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其历史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以替代性,正如一杯水倒在地上,不可能倒出两种相同的水渍来,而一切的文化都是以这一个个“不同的水渍”为基础累积、提炼、升华中发展而来的。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科学的力量再强大,也仅仅是对文化仅仅起到修正和补充的作用,而不能替代迷信和宗教来重新定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所以人类没有统一的文化,也没有必要有统一的文化,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多元化的状态存在,也势必将以多元化的状态发展下去。纵使人类对文化有一百种定义、一千种定义、一万种定义也是正常的。但是不管在形式的定义是如何的千差万别,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必须同时具备神圣性、社会性、自然性。
(一)、文化的神圣性
文化的神圣性在于其至高无上性,所谓至高无上性是其在至真、至善、至美上创造了极限,神性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比如世界上三大宗教;圣性则解决的是一个区别或民族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比如中国的儒学;更多的区域的文化或民族的文化更多的则来自图腾、巫术、迷信或原始的鬼神文化,这是人类文化最复杂与纷繁的一部分,各个民族、各个部落都在自己的不同的鬼神文化,但却是人类文化共同的起点。
文化的神圣性在于其一切为了全人类,如果文化不具有这样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就不具有神圣性,往往只能成为某一区域或某历史时期的文化。
文化的神圣性来自于:
1、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大自然中的一切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着,并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力量作用的结果,因而人类赋予这种自然的力量以神的特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并以此来解释一切的存在的合理性。
2、对环境中的具体的客观存在,一座山、一棵树、一条河等,因为其存在对人的特别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出于感恩和敬畏而赋予其神的特性。
3、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善、美极限,并对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或者被确定为人类公认至尊,对这样的人赋予其神的特性,并成为某种文化或者价值的符号或化身。
文化的神圣性是果,这个果全在于其必须中因为全人类或者为了全人类,因则来自于天、地、人。文化的内在价值就在于其有不能达到或超越至真、至善、至美的特性,才具了生命力,相反如果文化中缺乏了内在的不能达到或超越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样的文化就必然会因为缺乏生命力而传之不远,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

(二)、文化的社会性
文化的两大渊源,其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二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任何文化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认识、处理、协调好这两大关系,首先告诉人们:人是什么,人如何与自然相处,人如何与人相处,而且最终一切都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的社会性。
文化的社会性表现在:
1、基于对真善美无止境的追求,归结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爱。文化因为爱,而让人们获得阳光般的温暖,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能像河流一样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田;
2、爱的基础和前提是感恩,感恩来自于人对天地万物和人的敬、畏、信,一切从尊重开始,尊重一切客观存在,尊重万事万物自身的存在、发展、消亡的规律,尊重人性,追求世界的和谐而不是以暴力强求改变或改造。
3、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规范、处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人们因思想、信念、行为、利益的冲突产生的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达至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文化都因为有此核心价值和内涵而成其为文化,成为有公认或有公信力的文化,并形成独特的规则和规范的文化或伦理道德文化,任何远离此核心的文化都是下流或恶俗的文化,至多只能借助于暴力、强权或人性的疯狂呈昙花一现之势。

(三)、文化的自然性
一切的文化都是基于人的衣食住行性基本需求出发,同时最终也必须回归到衣食住行性的基本需求上来,文化始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即人为什么要活下去,活下去又是为了什么?特别是在苦难的历史时期,文化必须给人们以活下去的理由,宗教往往以从现世求来世的方式给人以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今生受苦受难是为了修来世,积善行德是为了死后能入天堂等,当然文化还需要回答人们如何更好地活着的问题等,这一切都会体现在衣食住行性的各个细节,并通过文化的自然特性一类得以体现和实现。
文化的自然性表现三个层次:
1、生理的需求,衣食住行性的需求是一切文化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文化的客体或载体,甚至体现到衣食住行性的细节上,所以探访和体验文化必须回到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性民风民俗上来,否则文化就会被架空而成为空中楼阁。
2、心理的需求,心理的需求满足自然的人和社会人的共同需求,安全感、刺激(好奇)感、被爱感、重要感、贡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