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是旧体诗的一种。这种诗的读法很多,最常见的乃是将其顺读、倒读,都读成一首符合平仄韵律的格律诗。因此,回文诗的写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旧时的一些文人墨客为了斗才卖弄,有时也会偶尔为之,但以游戏之作为多,所以难出精品。在我的老家粤西高州鉴江河边的观山古寺上,却有一首明代文人写的七言古诗《渔舟唱晚》。该诗顺读、倒读所表达的意境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在回文诗中极为罕见。
这首回文诗雕刻于观山寺半山腰钓鱼台的崖石上,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还依稀可辨。诗曰:
悠悠绿水傍林偎,
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
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
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
流溪远棹一篷开。
这首诗顺读时用的是上平第十韵部的“灰”韵,写的是观山寺傍晚的景色:幽林、绿水、古寺、曲径、寒泉、渔舟、鸥鹤、明月。宛如一幅独特的山水画,动静相宜,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倒读时则用下平十一部的“尤”韵:“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虽然韵脚不同,但一样琅琅上口,其表达的意境仍与顺读时没有多大差别,同样让人有“回望四山观落日”的感受,领略这里山清水秀、古寺寒泉、小径通幽、渔舟唱晚的人间仙境,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运笔轻灵,情景交融,格调隐逸而闲适,反映的是人类共有的情怀,故能跨越时代而不衰。该诗无论顺读、倒读,其起、承、转、合,意蕴连贯,对仗工整,平仄用韵也无可挑剔。不足的是,中间两联有失粘之嫌。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七律诗,只能视作律诗的拗格或变体。
从这首回文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此类作品的一些写作门道。首先是除了遵从常规的平仄韵律之外,对律诗的一、三、五、七、八句(绝句是一、三、四句)的第一个字要用同一韵部。其次,由于旧体诗的结构是几个双音节词和结尾三字逗的组合,虽然在汉语中有很多词组的顺读、倒读皆可成词,甚至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但若要顺读、倒读能够成为诗句,关键在于用好每句顺、倒数的第三个字,使之能与相邻的字词组合成有意义的三字尾。我今以此规窍试作七绝《寄远》回文诗一首,你看有趣否:愁肠断恨寸心牵,善念滋生应属缘。流水伴花如绪魄,浮云丽日镇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