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酒则是这场战争中的暗器。喝酒在政治的战场上,可算是第十九般兵器,并杀伤力极强,时而无坚不摧,所向披靡。
政治与酒杂交,是从有酒的那一天就开始了。“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国者’”。这就是大禹的“以酒亡国论”,可谓是大政治吧!
政治利用酒,就会达到政治本身所不能达到,或不便直接达到的政治目的,政治家不会利用酒就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政治离了酒也就不配称其为政治。自古以来,无意的酒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有意的政治所利用,为政治而服务。可为彪炳史册,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功劳伴随着胜利者的欢笑,也伴随着失败者的眼泪。
政权是政治的灵魂,酒是政权的手腕,但这手腕是有分别的。酒与明君结合,则扬其长,成为安邦兴国之宝;酒与昏君结合,则露其短,成为丧邦亡国之祸。酒是政权的助手,也是政权的帮凶;是政权的忠臣,也是政权的奸贼;是政权的粘合剂,也是政权的腐蚀剂;是政权的孝子贤孙,也是政权的逆子贰臣。这要看谁来驾驭它。
做皇帝又善于利用酒的人很多,首推还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便吸取了唐的“将权重,君权轻”的教训。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仅用几杯酒的代价,便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的兵权收归己有,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们都不得不告病还乡,“置田宅,养歌女,日夕饮酒”去了,利用酒桌玩权术,赵匡胤不愧为开山鼻祖,其高超之处不说也明白。
得权集权者如是,丧权辱国者就没那么潇洒了,但均可以找到酒的影子。不爱江山爱美人者有,不爱江山爱美酒者也不少。东晋十六国的前秦国君符生,史书上说他“耽湎于酒,无复昼夜”,经常喝得不省人事。当篡位者攻入皇宫时,他还“昏醉无所知”,当刀凉凉地架到脖子时,他仍可怜兮兮地请求再“饮数升”。这样的人实在不应该杀了他,除了喝酒想来也干不了什么大事了吧。
酒与政治阴谋搅和在一起,使官场的火药味更浓,甚至乌烟瘴气。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经常请群臣昼夕饮酒,不管酒量如何,一律以七升为标准。并派亲信多人监视大臣们的酒后言行,有的酒后吐真言,言及朝廷之过,必遭杀害。真是君让臣喝,臣不敢不喝;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我们所说的“伴君如伴虎”,如此之君实在比老虎要可怕了许多。
美酒浸染了政治,就已经不再是美酒了,甚至成了难咽的苦酒,招魂的毒酒。南唐皇帝李升,害怕大臣周本比自己威望高,不好控制,便想用毒酒毒死他。一天,李升请周本赴宴,赐给了他一杯毒酒,谁料周本早有觉察,便灵机一动,把酒分给了皇上一半,说:“皇上赐酒,恩重如山,君臣各饮一半,以示一心”。皇上一时不知所措,这时,一位舞女心领神会,夺饮了皇上这杯酒,立即“脑裂而死”。
李升的手段与赵匡胤比起来,简直令人耻笑,在这里,我们大约不该怪罪李升的气度小,只能怪周本不该为这么小气度人的臣子。人才是馅儿,领导是皮儿,皮包不住馅儿,那还叫啥皮儿?是大馅儿就应该去找大皮儿,或者干脆团巴团巴、掐巴掐巴做个不露馅的小馅似乎也是可以的,怎么连这点学问都不懂呢?
吃政治这碗饭不易,喝政治这碗酒又是如何的滋味?“好官僚是坏政治家”,好酒家也不是好政治家。周公说:“有政有事无彝酒”,看来喝酒该是“布衣之为”,虽喝不着象样的酒,但会有象样的心情。
酒海横流显英雄本色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酒则是这场战争中的暗器。喝酒在政治的战场上,可算是第十九般兵器,并杀伤力极强,时而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政治与酒杂交,是从有酒的那一天就开始了。“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