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什么都讲求实惠,是很实际的群体,思维是极其实在的,唯独中国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特别是国画,无论是画风景还是人物,都表现出一种飘逸、挥洒、超脱的风骨,是一种从骨头缝里透出的的一种神韵,而不西方人的油画那种“实在”。西方人画画讲求的是形似,而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神似。太白、苏轼、屈原等的画像都是以个性明显的神韵征服欣赏者的典范,这种艺术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心理,正如有人说的,西方人就是不明白,中国人总爱将一棵小草慎重地挂在书房里,爱不释手。有时还把一块怪石供在几案上,一欣赏就是老半天。他们怎么懂得,这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抹夕阳,都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人是很会托物言志的,一叶树影可以影射一个朝廷,(如苏轼诗“层层叠叠上阳台,几经呼童扫不开,才被日头收将去,又被月送将来”);一只乌龟寄寓一种永久,就是那几圈几点,几画就可以活脱出一种什么来意境来,而代表着一种什么思绪、象征着思想。
所以这样的一种文化习惯,也造就了中国舞台的神奇,挥在手指间的鞭子是马,提在两手中的棍子是桥,走几圈是千里跋涉,划几下是深潭遨游,叫一声“冤家—”是爱怜……使得中国戏的一招一势、一颦一笑都包含着外国人所难以猜透的文化内涵。这一切的一切就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足以显示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
只可惜的是,这些聪明才智好些没有用到增进民族的发展和促进人类进步的生产力上面。看吧,“奔月”不是为了去探索宇宙奥秘,而只是为了“离家出走”,其原因还是嫌贫爱富。这本是个壮举,却被人们看成不守妇道,而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将其幻演成一个绝世美人在那里空守青春韶华,独受孤寂的煎熬,以诫后人(不如就说是为诫女人)。浪漫一点也就是让人再演绎出一系列的神仙思凡的故事来。
不仅这样,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中还创造了许多的谐音字来祈福,如“猴”谐“侯”,希望自家的子子孙后代有人封“侯”;蝠”谐“福”,就是为了祈望福音;园中或庭中栽棵枣树必还有株桂花和竹子什么的,是为让“枣”、“桂”、“竹”字谐个“早贵”、“足贵”;其实我们的先圣,是很推崇“安贫”的,几千年前就树了一个典范:“贤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提倡“安贫乐道”。
中国的文化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就是婉词用得是最最高明,“一枝红杏出墙来,”本是春光四溢的自然景象,却被人用来暗喻女子出轨——这“出轨”又是人们借用了近代的一个词汇(如果没有火车,甚至没有火车的事故可能就想不出这么绝妙的比喻)。
女儿出嫁屋里屋外贴满红“喜”,姑娘却是哭着出门的。夫妻之间,有一种说法,“让床夫妻下床客,出了门就不认得”,最亲密的人是不能在人前表示亲密的,否则不合乎道义。客人要走了,一边连连说“还多住几天”一边又说“伞在门弯里。”经常被外国人不能理解的,朋友在一起,一边是抢着付账,一边又是万分痛惜。男人们在希望自己的女人是“秦香莲”的同时,又都希望别人的女人是“潘金莲”。
过年没有肉,吃东瓜,却偏偏大声说,“来,这一块肥肉给你。”而且斋菜也用荤菜命名:“素鸡子,素火腿等等。”我很早就在一个寺院里吃过一点桌素菜,就都是用荤菜来命名的,我当时就很纳闷,由于当时那餐饭很为敬,我年纪也小,没敢问其原因。后来也没有考证是什么原缘由。
男尊女卑几千年,造字的男人们甚至把许多带女字旁的字都设定成含义卑贱的字,如“奸、娼、奴、”,却又常作女人态,比如丢了官,却不说是下岗,却写一大篇“美人失宠”的悲哀;把自己的文章拿去进见,不问我的文章写得怎样,却要来个什么“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边在大肆推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边又高度赞赏“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所以就有人一针见血地说道:“只听朝廷辞官去,不见林中有几人”,说是辞官,实则谋官,用人者个个心知肚明,但经营者却是屡屡得手。
皇帝下诏要杀一个人,这个人却还要头点着地,恭恭敬敬地高呼“谢主龙恩。吾皇万岁、万万岁。都被满门操斩了,还祝愿“万岁”什么呢,这难道还是真实的吗,这样的祝愿难道还真心吗?
一方面在告诫人们“当断不断,必有后患”,一方面又提醒人们“凡事要三思而行”。一边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一边又劝人学韩信“忍跨下之辱”。无论是什么现象,什么行为,都能从经典中找到理论依据、以证明其存在的合理。
其实,中国人一向把生命看得是很轻的,从诗经里就有用活人陪葬的习俗,后来,就创造了“饿死是小,失节是大”来限制女子的“守节”,并创造了“贞节牌坊”,编辑了《烈女传》。鼓励人为“节”去死,美其名曰:“舍生取义”,不管生命是多么青年、多么美丽,只有死才是最有价值的。可在这一个“死”字上,又表现得异常的痛惜,并做出了不知多少讳词来,似乎极不忍心说出这个“死”字,并且还在这“死”上分出了等级、年龄、行业、优劣、方式,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如:天子死曰崩,诸侯、王死叫薨,帝相及士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和尚道士尼姑及俗家弟子讳称叫解驾、遁化、羽化、拾寿、仙游、仙去、升天、涅盘、圆寂、仙逝;15岁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作古、千古”、“寿终正寝”等等。至于死的意义方式,那说法就更多了如:“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法”、“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遇难”、“牺牲”、“殉难”、“殉国”、“捐躯、“一命呜呼”、“撒手人寰”等等等等。
所以谁要想通过某个个别的文化现象来断定中国人的心理,和猜测他将要做什么,那有可能就是南辕北辙了。中国人的多重性格,也造就了中国文化中的很多人格上的对立和分裂,既给中国文化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也为各种中国人的各种行为提供了足够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