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苗族“鼓藏节”文化内涵探访
2010年11月10日,黔东南州苗族同胞迎来了十三年举行一次的隆重节日——“鼓藏节”。节日期间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全方位地展示了苗族的历史、习俗、服饰、信仰、歌舞、建筑、工艺等等,可以说西江苗族
2010年11月10日,黔东南州苗族同胞迎来了十三年举行一次的隆重节日——“鼓藏节”。节日期间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全方位地展示了苗族的历史、习俗、服饰、信仰、歌舞、建筑、工艺等等,可以说西江苗族“鼓藏节”既是一本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又是一个苗族历史与文化的展览会。千户苗寨
西江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雷公山麓、白水江畔,距县城36公里,距州府凯里35公里,距省城贵阳180公里,是全国闻名的苗族最大聚居村之一,被称为“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建寨历史,是苗族三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天然博物馆”,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西江千户苗寨现居住着1285户,5405人,苗族占99%,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西江自其苗族始祖“构寅”、“构卯”率族西迁进入该地定居以来,按苗族子父连名制计算,至今己有20多代人,500-600年的历史。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乙类农村旅游区,1987年又被列为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与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国务院文化部把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银饰、古歌、锦鸡舞、铜鼓舞五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苗族银饰之乡”,素有“千户苗寨天下西江”之美誉。整个村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是中国苗族干栏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迷人的自然生态和古朴灿烂的苗族文化,构成了西江人文景观亮丽的风景线。
节日由来
西江苗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祭祖节日和生产节日两大类。生产节日有:“开秧门”、“吃秧包”、“吃新节”和苗年节等。祭祖节日主要以“鼓藏节”为代表其规模最为隆重,内涵最为丰厚。苗族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多灾多难,过着迁徙生活的民族。相传在盘古开天地时,汉人的祖先黄帝和苗族祖先蚩尤经常发生战争,经过无数次交战,黄帝打败了蚩尤,蚩尤只好带着苗族部落离开居住的平原,躲进深山密林中,每当找到一个居住地刚刚安顿下来又被追来的汉人驱赶追杀,东躲西藏的逃亡生活经历了十三年之久才得于安定下来。然而他们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目标不变,于是族里德高望重的寨老决定,每十三年举行一次庆祝活动,用最好的酒菜和歌舞来招待客人,以此来纪念那段颠沛流离的经历。据史料记载西江苗族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举行一次祭祖活动,后来一直到1986年才恢复,1998年又举行过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到2010年是在西江过大年,也称为鼓藏年,这是缘于西江苗族的宗族组织称之为“鼓社”,“鼓社”是由若干个具有血缘的家族组成。为了维系宗族内部的团结,西江苗族每十三年举行一次祭祖活动——鼓社节。据说苗族人举行的祭祖活动还源于十分古老的传说:远古的苗家有两姐妹,美丽善良、勤劳聪慧,姐姐叫‘贲’(苗语:花),妹妹叫‘鲠’(苗语:虫)。一天姐妹俩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盯上,于是虎幻化成两个青年人,将姐妹俩骗至大山里吃掉。全寨人痛不欲生,她们的父亲和哥哥设计谋将老虎捉住并砍死,同时关闭寨门,杀一头小鼓牛祭奠死去的两姐妹之后,请人们吃牛肉,告诫大家不要再上当受骗。“鼓藏节”有小鼓大鼓之分,小鼓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鼓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鼓一般13年举行一次,轮到的寨为东道主。“鼓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2010年的“鼓藏节”地点就设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家家户户杀猪宰鸭、打粑粑宴请宾客,还有歌舞表演,祭祖仪式,民间银饰、刺绣、纺纱、纺织技艺展示,苗族情歌、飞歌对唱,斗鸡、斗牛,篮球赛等等,这样的场景一直要持续8-10天才结束,整个寨子充满着歌声、笑声、爆竹声,人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
迎宾礼仪
苗族是一个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待人真诚、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民族。西江苗族见面行握手礼,招待客人用米酒、芦笙、歌舞等。西江苗寨作为鼓藏年的东道主,苗族同胞敞开胸怀打开寨门诚邀四海宾朋到苗寨来大砣吃肉,大碗喝酒,杀猪宰牛祭祀苗族祖先蚩尤。“鼓藏节”期间有三天时间不收门票,全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站在寨门俩边载歌载舞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进寨的客人首先会喝到由寨里德高望重的寨老敬的拦门酒,接下来还会品尝到身着节日盛装苗家少女敬的牛角酒。牛角酒是苗家接待客人的最高礼仪,据说在喝苗家的敬酒时不能用手去接,一旦接了就要全部喝完,可是喝过的人都想多喝几口,因为那是苗家人自己酿的糯米酒清纯可口,同时也满载了苗家人的浓情厚意。透过满目银饰远远就听到了优美激情的芦笙演奏,有一百多人组成的芦笙队伍吹秦起苗家独特的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欢迎之意,伴着欢愉的芦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苗族同胞手牵手跳起芦笙舞,好一幅民族大团结的欢乐图,苗家人的热情和乐观感染了所有的游客,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外部形象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民族气质的生动写照,苗族人民在西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无比璀璨的苗族服饰。西江苗家的服饰从种棉花到染、裁、织、绣等工序都是手工制作,据说做一套衣服要用一年的时间,她们身上的银饰少则几斤重,多则十几公斤,凡是有女儿的人家早早的就要为她们做好嫁装,少则上万元,多则五六万元不等。苗家的服饰分便装和盛装,在日常生活中穿便装时头挽髻,髻上戴花,髻后戴木梳、插银簪和各式头饰,看上起高贵典雅,清新脱俗。逢年过节或出嫁时,姑娘们就会佩戴全身银饰,穿上自己刺绣的盛装来展示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要站在月球上
下一篇:马诺其实是个好同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