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报道:语言文字的重要就在于它和民族的每一成员全面相关,最深刻地反映着该民族的特征,它是维系民族内部关系和人们区别不同民族时最明显的一个标志。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有着它过去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它过去的辉煌又主要是靠汉字,确切地说,应该是繁体字流传下来的。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着悠久灿烂的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只有汉字至今还在使用。而且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是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但我个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在网络论坛上,大多数网友们也认为潘庆林的提案并无多少道理可言。有人针对他提出的三条理由,给予反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汉字简化工作是负责任的,一大批顶尖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十分严肃的汉字简化工作,是众多汉语研究专家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广泛流传的简化字成果的体现,这绝对不能说成是“粗糙”!繁体字输入电脑不成问题,但不成其恢复的理由;至于繁体字促进两岸统
那是将政治问题简单化。有网友发问:“如果这样,是不是还要动员全民学习闽南语?”三点理由当中,只有“繁体字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肯定。但也有人认为,文字是象征性符号,拼音文字没有象形文字的特点,同样不影响表达。在简体字中,能指和所指是统一的。说简体字造成传统文化断裂,实在有些夸大其词。而让13亿人重拾繁体字所需付出成本和代价难以估算,十多亿人正在使用的简体字被作废更是得不偿失。“无疑,这是项浩大的工程,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文献资料都是用简体汉字表述,一条街道的重命名,各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名称的重制,将付出多大的代价?有的网友认为,废除简体字提案,简只是瞎折腾。政协委员放着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不提,而提这些无关紧要的议题,是吃饱了撑的。也有人说这是哗众取宠。有的更具讽刺地说建议取消穿西服,规定“长袍马褂”为中华民族的“正装”。
从繁到简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我国历史上,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就有显著差异。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成为一种成熟文字。战国时期的陶器、钱币、兵器上就开始用简体字,甚至在玺印和钟鼎等重要的器物上也用简体字。自秦汉以来,书写者一直在不断地实行简化,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就是字形的简化和书写方法的简化。行书和草书的产生也是为了书写便捷。书写的速度加快,就使由繁至简成为必需,于是圆转变为方折,由画线条变为写笔画,至于演变成书法艺术。历代朝廷通过编写“字书”颁定的规范汉字,相对于民间自发使用的各种简化字,具有官方权威性。1956年我国开始制定和推行简化汉字,从此,简化字成为了我们现在规范的汉字,而繁体字就是与简化字相对的传统汉字。
我从小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承传了繁体字,以致在自己现在书写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写出繁体字来。但我不赞同废除简体汉字。本来,作为书法艺术,繁体字也好,缺笔少画的生造字也好,都无可非议,因为此时往往更侧重汉字形式上的美,所以大多书法爱好都喜欢繁体字,而很少顾及到她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的意义表达。但在书法艺术的影响下,有的人一味地将某些字写成繁体,是由于他们只知道摹仿照搬,没有分清繁简字的现时功用与不同使用场合造成的。那些极力附会风雅,但又苦于无法像古人那样吟诗填词作赋,于是只好借助一二繁体字来显示自己有学问,也不乏其人,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繁体字本身也具有古典美,一些人出于对美的追求,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繁体字也很正常。
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看到港澳台胞及外籍华人都是使用繁体字,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孕育其中并时刻在使用着这种媒介,从而产生了感情,使他们觉得自己跟繁体字分不开,繁体字成了标识他们是华人身份的一种标志,并且认为繁体字使用起来最得心应手,最能表达感情,因此更乐意使用繁体字,对简化字有底触还情有可原。
据统计:目前繁体字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使用人数约为三千多万。简体字用于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使用人数超过十三亿。另外,像日本、南韩原也有一些汉字,近年已陆续出现简体字。
不可否认,繁体字有很强的规律性,因为凡是韵母相同的绝大多数都具有相同的偏旁或部首。三千多年来,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体字。繁体字曾在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方面功绩卓著。
但是,繁体字它有三大缺点:一是难读。表意字“轰、丰、鸟”等不直接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声旁大多也不能准确表示读音,如以“韦”作声旁的字“违、伟、韩”,后面一个都不念作“韦”。“秀才识字读半边”,往往会念成白字。二是难写。繁体字笔画多,书写费时又费力。还有不少形近的繁体字,稍不留意就会写错。三是难记。汉字一共有近6万个,常用字也有4500多个,要一个个都记住确实很困难。
使用简化字就不同了,它书写简单,使初学者节约书写时间,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起到了扫盲的积极作用。这种以扫除文盲、普及文化为目标的文字革新,最终深刻影响了大多数中国民众的语文生活。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50年前的文字改革措施逐渐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现在简化字已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

惊闻汉字文化简繁之争
中国作家网报道:语言文字的重要就在于它和民族的每一成员全面相关,最深刻地反映着该民族的特征,它是维系民族内部关系和人们区别不同民族时最明显的一个标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有着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