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中国的一些作家可谓是丢脸丢到家了。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叫“韩寒”的年轻网络写手,在继前两年的“韩白之争”,前些日子炮轰巴金冰心等文学前辈之后,又一次向中国传统文化工作者发起了进攻。这次进攻的矛头直指中国作协,并扬言自己若是作协主席的话,就解散作协。其中与河南作协副主席郑彦英的争吵达到白热化的程度。郑为了表示反击,甚至在博客里还骂到了韩的父母,这实在不得不让人对一些传统作家的修养产生怀疑。别人对你的作品提出质疑,无论他当时提出这些质疑的动机如何,这对你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如果对方言之有理,那你还得要感谢对方,你又多了一次吸取别人经验的机会;如果对方纯粹是鸡蛋里挑骨头,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实在不行你大可当他是放了一个响屁而一笑了之,也不至于要发展到拿别人的爹娘来开骂的份上,谁又不是他爹娘养的呢?况且,对别人的意见总是一棍子打死,这本身也透露出一种虚弱。要知道海是因善处低所以才能纳百川。看看别人多有志气,大不了“大家比比谁写得好”。
至于那个叫韩寒的年轻人,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自已在制造大堆“文字垃圾”的同时,还不忘对别人指手划脚一番。一会儿与作家白烨闹闹脾气,一会儿又大言不惭地炮轰几位过世的老一辈作家,现在又将唾沫星子喷向了作协。就如一只被毒蜂蜇了的狂犬,急红了眼,逮着谁便咬谁。他的这一行为还得到了不少不知道脑子长在谁身上的“粉丝”的支持。“这世上有两种人是最可怕的:一种是总是与别人持反对意见的人,另一种是人云亦云的人。”这句话用在韩寒和他的“粉丝”们的身上最合适不过。
我不知道支持那个叫“韩寒”的人中又有几个是真正看过他的小说?现在许多的年轻作家都很轻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先撇开一些毫无意义的争论不谈,就韩寒本人的小说来说话。
至于韩的作品,我曾看过几篇,并没有他自己标榜的那样有多么的好。不但没有他自己常常挂在嘴边的“文学欣赏性”,相反,有很多地方,我觉得他只不过是在胡乱堆砌中国的词藻(这要感谢我们的祖先当初创造了这么丰富的汉字,而如今却成了一些人制造“文字垃圾”的工具),甚至有些地方有一种卖弄文才的感觉。爱卖弄文采的作家和爱卖弄风骚的妓女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使人生厌!
在其中一部叫《三重门》的作品里,他在开篇的时候就罗列了一大堆的古诗词,以为这样就可以展示一下他的古文功底,但只要稍有文学常识的人看了就知道,这只不过是纯粹意义上的抄袭,因为这种抄袭不会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文责问题,难不成还要那些古人再活一遍找他的麻烦。这种低级的剽窃手段恐怕连一个刚学作文的小学生也不比他差。对传统文化不加以消化吸收就生搬硬套,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
其次,他在文章里常爱用到的修辞手法——比喻,有少数几句还算过意得去,但很多地方却露出了明显的斧凿痕迹,纯粹是在东拉西拽,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硬生生的被他凑到一块,形成文字上的“包办婚姻”。我想,作为中国的文字,哀大莫过于此。
在韩寒的小说里,我们都会看到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行文非常啰嗦,本来可以简短几句交待清楚的事情,他总是要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正如他自己比喻的赛车一样,恰好属于那种技术含量极差的一种。浪费读者的生命无论怎样也算是一件不怎么道德的事情。
我当时只看了开头几个章节没法再看下去,就如一位顾客去一家饭店吃饭,刚尝过一口,感觉菜很难吃,就没必要再把整盘吃下去一样。
除了本身应该具有的文学性之外,文学作品还应该具有的其它因素在韩的作品里也根本没什么体现。比如说内涵,谁能说出在这些所谓的“小说”中,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我想除了一些粗俗的内容能满足一部分“愤青”的猎奇心理外,很难说清楚他的作品都具体说了些什么。我觉得有很多不怎么出名的网络写手其实都要比韩寒写得好得多,无论是从作品的文学性、趣味性还是内涵。只因为网络的特点是,谁能把自己搞得最臭——最好是遗臭万年能引来全世界的苍蝇为之祈祷——谁就能扬名立万,就能赢得点击率排行榜,然后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好处哗哗流来。这纯粹是某些网站单纯追求点击率而引发的祸端!
曾经有媒体曾把韩寒说成是中国80后年轻作家的“领军人物”,每当看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就不由得不寒而栗。我在想,如果真如这些媒体所说,中国的文学算是完了!这岂不等同于用一个只背了几天兵法而从来没有摸过枪的人去领兵打仗,其后果可想而知!
关于中国文学的未来究竟怎样,我想这可能要靠千千万万不停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工作者以及这些工作者背后万万千千的文化大众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只是靠几个人在那里像泼妇般的“哭爹骂娘”就能找到答案的。
望作家们能多多自省!
我看韩寒的“文字垃圾”
这些日子,中国的一些作家可谓是丢脸丢到家了。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叫“韩寒”的年轻网络写手,在继前两年的“韩白之争”,前些日子炮轰巴金冰心等文学前辈之后,又一次向中国传统文化工作者发起了进攻。这次进攻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