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礼尚往来”

《礼记》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也就是说:我对你有礼,你也要对我有礼。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往而不来的问题。也就是自己把礼给别人了,就可以明正言顺地要求对方还之于礼,不还是没

《礼记》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也就是说:我对你有礼,你也要对我有礼。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往而不来的问题。也就是自己把礼给别人了,就可以明正言顺地要求对方还之于礼,不还是没有礼的。二是来而不往的问题。也就是别人对自己有礼,那么自己对别人也要有还礼,不还是没有礼的。
礼,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社会准则,是君子们要遵守的。不过对于小人,则有另外一种情况,既是:小人而无忌惮也。也就是小人对于礼之要求是不当回事的,对礼这个东西是没有顾忌的。君子则不同,如果不守礼,就成为了小人,也就是降低了自己。另外,儒家所要求的君子是要“慎其独”,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守礼之要求的。
人,生活在世界中,当然不会遇到的全是君子。如果社会全是君子,这个社会的兴让之风、奢侈之行、好胜之心、争夺之意全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社会,无论是原始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社会主义社会也好,对物质的整体追求也罢,个体追求也罢,集体追求也罢,其实都存在着一个追求物质的问题。在追求这个物质的过程中,个体、集体、集团、阶层、阶级都为着自己的利益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努力、奋斗、争夺、侵略、抗争、团结、阴谋,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封建社会存在两千多年,礼的问题提出两千多年,可是礼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被当作被批判的对象先由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民主取代,在东方的中国则为社会主义文化所逐步的取代。这是一个必须,尽管这个过程还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但是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以公平、正义、自由、斗争、团结、勇敢、无私等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并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礼的形式是很多的,《礼记》提出“尚往来”,也就是说礼这个东西是可以付出,可以要求回报的。这正是封建文化的一个糟粕,是剥削阶级愚弄人民的一个幌子。
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幌子,是从统治阶级对农民、对普通大众的欺骗性来说的。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是以“民之父母”来看待自己地位的。礼之要求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平等的主体之间的礼,如国君之间、诸侯之间、君子之间、士之间、庶民之间(封建社会讲礼不下庶人,其实礼更多地是为庶人设置了要求)。不同阶层、阶级之间所遵守的礼的内容是不同的。二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礼,也就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之间所要求的礼。如国君与民、国君与诸侯、国君与君子等之间。对这样礼的要求,通常是上对下要讲仁的,而下对上要讲义、讲从、讲避的。这是有礼可循的礼,是在儒家经典中可以找出如何行礼要求的。
但是还有的礼是无法“尚往来”。比如,君子与小人。君子是要守礼的,小人是“无忌惮”于礼的。君子对小人,或者说小人与君子如何行礼,就成了一个问题。其实,小人的概念是很难下了,可是社会中却实在地存在着这样一些群体的。拿现代社会来说吧,贪官自然是小人、无故杀人者也是小人、庸官也是小人、奸商也是小人、虚伪者是小人、诈骗者也是小人,对这些人怎么对待礼这个问题,《礼记》没有提出来,儒家思想中虽然对之表现的种种形式表示了不齿、厌恶、讨伐,但是真正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没有的。在成文法公布以前,只能靠统治阶级的自身的感受来从实践中打击这类群体,在成文法后,这样的群体行为有一部分被纳入到法文之中。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是一群隐蔽的群体,是表面上与大众一致的群体,有时甚至在表面上是要比大众还要革命的群体。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具体的环境中,对这部分人礼尚往来,最终受害者是礼的遵守者,是大众的利益。
中国的封建社会存在两千多年,之中的小人是随手可取的,每一个历史上出了名的小人却都可以说在某一方面被礼所称赞着。中国流传着十大奸臣之说,我们姑且举几个例子吧:赵高,帮助二世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对二世来说是送了礼了,二世也对他还了礼,杀了李斯,自己退到皇宫大享欢乐把处理权力的事情让他去办;李林甫,“口如蜜,腹有剑”,说的玄宗整日高高兴兴,也让后宫欢欢喜喜,于是玄宗把官员升迁、罢黜之事交其办理;和呻,有名的贪官,却让那个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的乾隆皇帝至死都不忍杀之,既使明知他是一个贪官。这些都是讲究礼尚往来的,其结果是什么呢?一个人的兴盛,一个国的衰落。
所以,礼,还是不要要求付出必须有所回报才好,礼尚往来还是少讲一些为好的。201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