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杂文的作用

浅议杂文的作用

富骆杂文2025-04-29 22:43:58
江山文学网报道:一个国家,无论它怎样发达富有,怎样自由民主,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和缺点。为了弘扬正气、抵制邪风,这就需要采用杂文来揭露弊端。正如无论怎样光辉灿烂的阳光、无论怎样万里晴空,总有阳光照不到
江山文学网报道:一个国家,无论它怎样发达富有,怎样自由民主,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和缺点。为了弘扬正气、抵制邪风,这就需要采用杂文来揭露弊端。正如无论怎样光辉灿烂的阳光、无论怎样万里晴空,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总有阳光下的阴影。我们需要发现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需要发现阳光下的阴影;因为我们希望生活的更美好,希望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灿烂的阳光里。这样杂文才有了用武之地。
它是一付良药苦口的清凉剂,使人清醒明智,是一口黄钟大吕暮鼓晨钟,振聋发聩警策人心。它既是一面明镜,可以揭丑恶、明是非、正风气、知兴替,也是号角,呼唤良知、呼唤正义、呼唤理性。它既是催化剂,催人进步促人奋发,又是开路机,铲除荆棘杂草乱石垃圾,为社会的进步,开辟出更宽阔的道路来。
今天的中国民众无外侮之忧,享稳定之福,通常情况下确也用不上“杀出一条血路”般的格斗,委实不妨多一些闲情逸致。但是,只要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依然有大量观念和体制的障碍,有层出不穷的腐败现象,媒体杂文就依然担负着引领读者祛邪扶正、迅捷前进的时代使命。
这种独立的文体最早是南朝刘勰提出的。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题名“杂文”的一章。一方面他总结前人的杂文创作情况,并第一次总括其名为“杂文”,另一方面又历述秦汉以来杂文将其划为三类,最早的代表作有泉玉的《答楚王问》,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等。但事实上早在先秦散文兴起之时,杂文就已随之出现。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杂文。后来,杂文又有新的发展。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的杂文,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品。
三十年代的杂文在我国风靡文坛最为盛行。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五四”运动以后,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写过优秀的杂文。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首推鲁迅,他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当时,中国一片混乱。鲁迅先生用杂文对社会的一些弊端作了尖锐的批判。以警醒沉睡的中国人。不过建国后,受限于政治原因,杂文的批判力度下降了许多。
随着改革开放,杂文在80年代后期又开始兴盛起来。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带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启蒙色彩。在艺术上普遍追求说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较鲜明的讽刺、幽默的喜剧色彩和机智、论辩的哲理品格,有着警世、审丑、益智、移情的多重功能。
今天的杂文渐渐被范围越来越广的散文所吸收。很多媒体网站将散文和杂文拼在一个栏目了。杂文是散文与议论文的一种嫁接体,是散文与议论文相结合所催生出的一个“混血儿”。它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叙事,抒情等手法相结合,具有文学艺术色彩的社会性论文。它要求运用文学的一系列手段,揭示事物的本质,进行形象化的说理,它的语言简洁明快,文笔犀利,篇幅可长可短,长的三五千,短的几百字,形式活泼多样。
它姓“杂”而性“辣”。它的“杂”在于题材、笔法、形式别具一格,通过旁敲侧击、绵里藏针、借古喻今以达到切中要害、以理服人之目的。它的“辣”在于文风要深刻泼辣、议论要精辟独到、形象要鲜明典型、语言要生动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它有议论特性、主观感性色彩和社会批判功能,使其在沟通读者与作者、生活与艺术的联系中,最容易进入人们的精神领域,与读者形成心对心的交流而产生共鸣。
杂文就象一株“枣树”,虽它周身长满刺儿,结出的果却是甜的。它象是一台“X光机”,能透视肉眼无法看得见的社会“脏腑”,查其症结所在,透析病理成因,即时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它又是一把无情的”手术刀”,破疮除脓,虽受一时痛楚,但从长计议,却因此活的更健康!也是一剂“百味汤药”,入口虽苦,却苦后甘来,使人更加关爱生命。
杂文是社会进步的晴雨表,是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外在写照。它作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具有爱憎分明的立场和对丑恶现象针锋相对的大无畏勇气。如果作者没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社会责任感,没有独立的意志与品格,没有写出现实的的坚强依托,是难以在丑类面前拍案而起、怒发冲冠的。它关注的是社会的热点、难点、痛点、焦点而思考问题,及时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民众疾苦,关注社会人生。采用单刀直入,抽刀见血的手法,为了针砭时弊在鼓与喊。对有害的事物迅即给以讽刺或抨击,对新生的进步的事物给以热情支持和歌颂。面对公敌、败类,义愤填膺对他们口诛笔伐、轮番轰炸;面对革命同志,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来敲响警钟。在和平时期,我们的作者要注意,对待同胞不能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尤其不能用恐吓和辱骂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面对普通大众,通过幽默诙谐的口吻,唤起他们的兴趣和激情。
有人说杂文是一种“见血”的文种,不错,它就是要揭示某个阶段的历史、现实与真相,它应该是“一针见血”的文体。对于作者而言,应该是“沥血为文”,是源于一种真切的心灵痛感。匕首投枪也好,银针解剖刀也罢,抑或用别的什么工具,剑拔弩张也好,温情脉脉也罢,偏离了“真相”,就没有生存的价值可言,而剖析真相,终须“见血”。即使只为表白情感,亦当以真为上,以让人感觉“血浓于水”为佳。当然,“真相”与“见血”,只是一种泛称或譬喻,指的是对某种现象本质力求深透的把握。毋须一看到“真相”两字,就想到是要“曝人隐私”;看到“见血”,就以为是要“放谁的血”。它主要是以讽刺、揭露、批判、抨击为主。其艺术特征是:幽默、辛辣、尖锐、精悍。
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杂文的精髓,杂文选题比较严谨,一般都是典型事件,具有针对性。写杂文要具有机敏的嗅觉,忧国忧民之心,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关注社会现实,展望历史发展走势,昭示观念嬗变,激励同胞珍重人生价值。杂文一方面要注重论辩性,强调言论的正确和逻辑的扣杀力。撇开对手的枝节问题,抓住要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