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村,每到秋天生产队都要开粉房漏粉条。然后分给社员,准备过年和来个亲戚朋友款待客人用。
儿时,我们孩子们都盼望着生产队开粉房。粉房开了,才能吃到新鲜粉条儿,看漏粉时的那个热闹劲。我最爱吃“粉头儿”了。
“粉头儿”:就是在锅中煮和冷却的过程中,掉下来的短粉条,这就是“粉头儿”。掉下来的这些粉头,用热水焯一下,然后拌大酱吃,清香、滑嫩。是儿时梦寐以求的佳肴,现在,回想起来还口有余香,回味无穷。现在仔细想想,就是粉条拌大酱,那能有那么香?那时的人们每家一年四季很少吃到肉,油吃的也很少,咸菜是每个家庭中必备的菜,大多是咸菜就饭吃。换一个新口味,就好吃的不得了了,所以,总是记忆犹新,难忘“粉头儿”香。
生产队漏粉也是生产队里的一件大事,一件热闹事。先要磨粉,那时农村用石磨,马拉磨,磨一定数量的淀粉后,就要漏粉了。漏粉时得用十来个壮男劳动力,因为揣粉时没力量是干不动的。
漏粉的过程大概是这样:把干淀粉用开水烫一部分,放在一个短缸中,一边放干淀粉一边揣,把淀粉揣的有很大的筋性,一般四、五个人围在缸的周围揣,转着圈揣喊着号子,揣好了淀粉,才能上锅漏。
一口直径约有2米的大铁锅,烧着滚开的一锅开水,距锅上面40、50公分吊着一个漏勺。漏勺大约直径20多公分,高度10多公分,底部均匀分布直径约有1公分左右的眼。一个人座在锅边,一只手扶着漏勺,把揣好的淀粉放入勺内,另一只手重重地均匀地拍打淀粉,淀粉顺底部流出,由粗变细,进入锅中,熟后,一个人用棍子挑出,剪成适合的长度,然后放入冷水池中冷却。冷却之后,拿出来挂在架子上晾干。
漏粉时,粉房热气腾腾,号声不断,笑声不断,吸引着大人和孩子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