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人外传(一)

大唐诗人外传(一)

杂烩散文2025-05-06 17:50:36
所谓外传是指“附经作传,广引事例,但不完全是解释经义之书。”意思是有依据,但不完全有依据。按照这个宗旨,我写了这一系列,把文武全才的高适放在第一集(暂定十集)。整个系列按照诗人作品的脉络,通过个人的想
所谓外传是指“附经作传,广引事例,但不完全是解释经义之书。”意思是有依据,但不完全有依据。按照这个宗旨,我写了这一系列,把文武全才的高适放在第一集(暂定十集)。整个系列按照诗人作品的脉络,通过个人的想象加工而成。不是历史,也不完全有依据,更经不起行家推敲,特此申明。
明月羌笛戍楼间
河北沧州,民间尚武,自古多燕赵悲歌之士,沧州古属渤海郡,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有一少年侠士,名唤高适,膀大腰圆,膂力过人,开得硬弓,能百步穿杨。使一口劈风大刀,真有万夫不挡之勇。幼年家贫,潦倒失意,以卖艺为生,一日流落到河南封丘,就在当街摆开场子,舞动大刀,那刀使得呼呼风生,助手当即端起一盆水向他泼去,一路刀舞动完毕,竟没有一滴水溅到身上,立即赢得满场喝彩。此时走进一人,抱拳对高适道:“壮士,请借一步说话。”来人原来是封丘县丞,见高适勇武,意欲聘他当县衙都尉,高适想,眼下也别无去处,不如暂且借此作个落脚之地,以后再作打算。
次年哥舒翰征剿河西土蕃,高适应召,哥舒翰是大唐名将,威镇边关,民间流传这样的诗句:“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胡虏闻其名,就闻风丧胆。高适很快得到哥书翰的赏识,被提升为左骁尉、兵曹参军。自此他便驰骋疆场,过上了:“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的军旅生涯。连年的征战,边塞荒凉,百姓困苦,战士生活的极度艰辛,都被如实的纪录在高适的边塞诗里:“夜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战争使大雁无处栖身,战争使百姓以泪洗面。战争也使远离家乡的将士思念故土,使家乡的妻儿挂念亲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然而后方的权贵却依然过着他们日日笙歌,穷奢极侈的糜烂生活:“山川萧条及边土,胡骑凭临杂风雨。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高适南征北讨,但绝非一介武夫,他懂音律,重感情,和平环境下的塞外风情在他眼里,也一样美丽。他登上城楼,悠闲的吹着笛子,听那笛声回荡在茫茫草原的上空,其乐观的胸襟何等宽旷:“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落何处,风吹一夜满关山。”此处的《梅花落》是笛子曲名,李白有这样的描述:“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可见高适是军人,但有着文人的才华与情操。他有一个朋友董庭兰,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琴工,因其排行老大,人称董大,一次来军中看他,临别时虽然依依不舍,但他没有表现出一般人惜别的凄凉情感,只是在《别董大》中写道:“千里横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显露了一个军人的侠骨柔情。
战争是残酷的:“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但战争也给高适创造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他跟随哥书翰征河西,剿土蕃,平定安史之乱,屡立战功。使得他的官位一路走高,历任淮南节度使,川西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入朝后又任谏议大夫,并封为渤海侯,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高渤海。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