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闹洞房是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称闹新娘。
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下凡,在路上遇见一伙迎亲队伍,后面尾随着一个披麻戴孝的女人,到了新郎家先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恶鬼。新郎请他指点除鬼办法,他说:“鬼最怕人多,人一多,鬼就不敢行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闹到天快要亮了,恶鬼才逃走。这就是闹洞房的来历。这习俗一开始就蒙上驱邪避灾的色彩,为了防鬼入内,还常在新房里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闹洞房,农村至今还保留这种习俗,可从来不跟鬼沾边,洞房里也没闹过鬼,而全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我记得从前……
堂哥结婚时,那是冬天,到了晚上,屋里挤满了大人小孩,个个穿着棉袄,在白炽灯光下,嫂子怕被捉弄,离开洞房,跑到西屋躲在炕里,坐在我妈身边,以为有我妈坐镇就万无一失了,不料,这些小叔小姑们蜂拥而至,把小小屋里挤破了,妈妈嚷不要挤坏了门板,可没人听话,站在地上的人开锅了,要求嫂子出节目,不出就要动手,往地上拽人。嫂子是农村姑娘,有几年小学文化,唱歌是不会的,被逼无奈,我妈出面制止:“你们给我老实点,有话好说。”眼见着小叔们扑到炕上,就要拉嫂子下地,我妈已经护驾不住了,嫂子向炕头墙里钻,穿着棉裤已经被扯着了,一个向外,一个向里,互相挣扎,呼啦啦,地上人朝炕上涌动,像潮水似的铺天盖地,把我妈和嫂子包围在里边,屋里响起吆喝声,“新娘下地,下地……”而我这时挥动着笤帚,朝人群一顿乱打,接着一声狼嚎,屋里立刻肃静下来,人人罢手,连空气也凝固了,妈妈抖落掉身上的人群,说:“你们闹,看看把孩子吓的!……”小叔们落潮了,都识趣逃离了现场。好像惹了大祸,到外地去了,等着抢喜面。这时堂哥回来,一问才知他在西院睡觉。我妈生气地说:“你媳妇差点被闷过去。”
堂哥笑了笑,毫无在乎。
我很在乎,发现自己尿裤子了。这是六岁时发生的事情,印象特深。
四哥结婚,我该是七岁,早早就去了。四嫂坐在里屋炕上,是很文静也很漂亮的女人,穿着一身红装,像仙女下凡。四哥在外地正擀做喜面。一张方桌子,放着八碗,里面盛着油炸丸子,红烧肉,粉条和酸菜等。我站在旁边,看着流下口水。喜面做成宽面,又叫宽心面。下锅以后,四哥看守,怕有人趁机捞取,喜面在锅里翻腾几下,有人就嚷好了好了,已经等不及了。管事端着方盘,有人偷袭,他便举过头顶,到了里屋搁在炕上,请新娘把每碗菜用筷子挑一挑,再夹一条喜面挂在窗棂上,新娘回头看时,那桌面上已经光了,那些菜碗被一抢而空。屋里屋外,大人小孩用手抓着菜往嘴里塞。那时我什么也没有抢着,只好看着别人在品尝,我很失落。后来再去闹洞房,人们都关心那份喜面和碗菜,我一看凭抢是吃亏的,在喜面刚下锅,管事离开时,我一笊篱下去,捞着喜面就朝外跑,也听不见后面大呼小叫,我脚步轻飘起来,端着笊篱,幸福地向家里狂奔,妈妈见了责备了我。我委屈哭了,妈妈吃一口没熟给我回锅。那天晚上我吃到有生以来最好吃的面食。那笊篱是我带去的,多次抢喜面不成,只好先下手为强。
赶到我结婚,已经到20世纪末了,家里做了喜面和碗菜,新娘动过筷子,放在那儿没人抢,也没人去吃。来人全是小字辈,有几位叔嫂姐妹,他们也没闹,坐在那儿只是说笑,最后请新娘出个节目,唱歌是新娘的特长,一曲《军港之夜》镇住了大家,当吹起口琴,大家就热烈鼓掌了。大家觉得不过瘾,不知是谁弄来了一个苹果,提起来,叫新娘和新郎各咬一口,苹果在嘴唇边滑动着,新娘和新郎有了肌肤之亲,大家哄堂大笑。这个节目没有成功,就有人提议跳舞,这是当时新生事物。新娘和新郎在地上摇摆了几步,他们大开眼界,啧啧称赞:真是大学生,你瞧瞧这舞跳得多好。其实我在大学里没有学会跳舞,此时在地上打着醉拳呢?
后来我参加了本家小子结婚仪式,也去了洞房。我不敢闹,他们对我都是毕恭毕敬。坐在那儿,我看着小姑小叔们欢笑,也不同昔日热闹了,有人要出手,就有老太婆出面说:“你们跟老六学学,读书人就是文明。”我已经是以大伯的身份出席,又怎么能没有长辈的样子呢?在大家都疲劳之后,新娘和新郎要休息了,就会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嫂子,到洞房铺放被褥,口中念念有词,枕头下藏了斧子,被褥下撒了枣、花生、桂圆、栗子等物,取“早生贵子”之意。我那时也是这套习俗。
妈妈在晚年,外地工作的小叔归来,见面回忆起当年闹洞房的事,妈妈骂他真能使坏,把一碗喜面扣在妈妈的头上,小叔听了脸上洋溢着快乐,而我眼前浮现的情景是:一片漆黑的夜,在新娘和新郎解衣就寝,我和伙伴们趴在窗外玻璃上听声,听不见,就点燃一挂小鞭丢在窗台上,然后一溜烟疯跑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