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之子

大山之子

无何有散文2025-05-15 01:11:53
采访手记: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处的麻尾工业区,一个仅读到小学二年级便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壮族农民,由长期为人打工到举债在家乡兴办企业,日积月累,他的企业不仅现在已解决近百名当地群众就业,实现了他“出门打
采访手记:
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处的麻尾工业区,一个仅读到小学二年级便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壮族农民,由长期为人打工到举债在家乡兴办企业,日积月累,他的企业不仅现在已解决近百名当地群众就业,实现了他“出门打工,不如在家门口务工”的朴素理念,而且他多年来一如既往坚持的超越于人的种种善举,在他仍很艰难但很充实的创业日子里,更是赢得了十里八乡父老乡亲的高度赞誉和普遍尊敬。
他叫黎祖付,黔桂边界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软硬厮磨,长期来一直婉拒媒体采访的他,2011年6月28日,才接受了记者的这次采访。采访中,他的坎坷经历和他与生俱来的善良,一次次让记者唏嘘不已。
 
6月22日清晨,下了一夜的雨还没有要停歇的迹象。堂屋的老式挂钟“铛、铛”传来六响的那会儿,黎祖会已风尘仆仆地从一百五十公里外的福泉赶到拉瓦老家。村上七十六岁过世的何公六点半钟上山,今天他无论如何要送何公老人最后一程。他一直想在这两年内邀请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旅游一趟,让大家看一眼祖国伟大的首都。哪知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又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眼睛一闭就走了。
九点十分从山上回到既是办公室又是家的屋子里,来自新疆阿克苏的客商买买提一行二人已在家等他好久了。不待休息,就和满脸胡须的买买提钻进仍下个不停的雨中,直接往两百米外的工厂赶去……
一、
贵州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麻尾工业区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根据国家“集群发展,统一布局”的原则进行规划开发,按照省委、省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引导高耗能产业集群发展“产量不减,市场不丢,扶优劣汰,渐次调整,提高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精神,结合州委、州政府“敞开四扇门,建设南大门”的指导思想进行规划建设,区域面积699平方公里,涵盖独山县南部的麻尾、下司、尧棒、黄后、董岭等5个乡镇,总人口7。3万人。
麻尾工业区地处黔桂两省(区)交界以及黔桂铁路、贵新高速公路和210国道的交汇点,处于贵州最南端,是“贵州南大门”和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距贵阳307公里、距独山67公里、距北海727公里,交通条件优越,具有依托省内、面向两广的资源、区位及交通优势,是贵州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理想区域。
210国道自北向南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六寨镇二五九(地名)处,另起走向左转往东行两公里,就是麻尾工业区黔桂物流中心泗亭地界了。黎祖付依托麻尾、黄后、六寨、芒场等地丰富的方解石资源,从无到有,四处举债,一点点积累扩大到现有六百万元规模的金山重钙厂,就位于泗亭这片正热火朝天的新兴开发热土上。
今年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黎祖付,1971年6月生长于一个多子女的贫困家庭,苦难的少年时代简直不堪回首。看着同他一般年纪的伙伴七岁就能背着书包走进学堂,他真的羡慕到了极点,但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余钱让他读书啊?每天早上,眼巴巴地望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往学校赶去,他又只能继续背着、撵着脚下的几个妹妹去山野放牛。
十岁那年,在他百般乞求下,父母才将他送进学堂。他知道不是爹娘不让他读书,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也许我天生没有读书的运气吧,二年级那年我们家乡遭遇大旱,土地干得要冒烟,庄稼没有收成,全家生活没有保障,仅念到二年级的我就这样彻底辍学,成为文盲了!”回首往事,黎祖付话语哽咽,那种沉重的心情,随着他手上不断缭绕的烟雾弥漫于他整个清瘦的脸际,叫记者这个同龄人感同身受,沉思良久。
长到十三岁时,黎祖付一家长年居住的建于七十年代的两间草屋仍旧没有任何改变,矮小,破旧,四壁空空,真的是“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黎祖付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应该担负起男子汉的责任,帮助爹娘做点事了。他一边跟大人学习做农活,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到五里冲(地名)砍来竹子,一根根地划成两半,拿到河里浸泡半月后再一根根捶破,自己学着编成一块块壁笆,抹上牛屎,将草屋围成了一个像点样子的家。现在他手上清晰可见的累累斑痕,就是那时留下的印记。
“我们家乡距离矿山不远,1986年3月,我就跟父亲去大山淘锡矿了,因为我个子又瘦又小,人家都不肯要我。”在大山呆了半年,这个连县城是啥模样都不知道的农家少年,怀揣着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三十块路费,怀揣着外出挣钱改变命运的梦想,用蛇皮袋装着几件破旧的换洗衣裳,走到离家三里外的泗亭车站,踏上南下的火车,平生第一次坚定而又懵懂地出远门了。
十多年间,黎祖付辗转于广西的南宁、玉林、南丹,贵州的都匀、贵阳、兴义,广东的东莞、佛山、顺德等地,凭着挣钱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在不属于自己的异乡从事着繁重冗沉的最苦最累的力气活。
渐行渐远的长年异乡打工日子里,1999年,他在东莞结识了家住南丹县六寨镇的姑娘罗贤玉,2001年结为夫妻。随着儿子出生,这对相濡以沫已经厌倦在外漂泊的农民工夫妇,踏上了回乡的路。利用在双飞粉厂打工学到的技术,利用多年积攒的六万元积蓄,利用家乡丰富的方解石资源,夫妻俩在老家拉瓦寨自家一块自留地搭起作坊式的简易厂房,安装从麻尾买来的二手双飞粉生产设备,开始走上属于夫妻二人的共同创业之路。
二、
黎祖付出生于一个寒微的农民家庭,既没有厚实的经济基础作支撑,也没有可助一臂之力的阔绰亲戚,白手创业的艰难曲折可想而知。
记得开始建厂那年,乡亲们见他困难,纷纷献工献料,终于帮助他在寨子北面路口一视野开阔处兴建了一幢三间的石灰刷墙的厂房。因操劳过度,他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神经衰弱症发了,那天上午,他爬上厂房屋顶钉檩子,然后接着盖瓦片,干着干着,他觉得双腿发软,本想靠着檩子歇会儿,岂知竟当场晕倒,重重地从房子上摔落下地。正在一边帮忙的乡亲一路轮流背到医院抢救。次日,他不顾劝阻,拔下未输完液的针头,又步履艰难地出现在厂里。
由于经济有限,厂房屋顶上的瓦片是赊来的。大年三十那天,债主到家里问账,凡事都小心谨慎的他立即赶到信用社,没有人,他转身又去中心社,还是没有人,原来工作人员早回家过年了。他硬着头皮四处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