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吴文华摩崖石刻

泰山,列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形成于25亿年前,是第一次造山运动兴起的大山。
自秦汉以来,泰山因其特殊的文化典故和背景,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前来顶礼膜拜,孔子、管仲、司马迁、张衡、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刘禹锡、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王世贞、姚鼐、郭沫若等名人都挥笔疾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也留下了丰富的石刻遗存,使泰山锦上添花。
中国古代石刻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而泰山石刻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自泰山山麓拾级而上,到泰山之巅,仅摩崖石刻就有1696处。泰山石刻上自嬴秦,下迄当代,佳作纷呈,绝大多数是汉文,真、草、隶、篆各体具备,欧、柳、颜、赵应有尽有,碑文、经文、诗句、单字各具特色。这些题刻有的顺石势而飞舞,有的随山势而奔腾,或洒脱飘逸,或端庄严肃,真可谓百花齐放,洋洋大观,成为登山途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泰山对松山谷口有“松门”、“松云绝壁”、“举足腾云”及“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诸多题刻。对松山位于朝阳洞北,因双峰对峙,古松万株,苍翠蓊郁,层层叠叠,故又名万松山、松海。云出其间,天风莽荡,虬舞龙吟,松涛大作,堪称奇观。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乾隆则称“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其中,位于泰山朝阳洞北对松山谷口登山路旁的这处“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的石刻,是明隆庆五年(公元1572年)山东按察使吴文华登临泰山时所题。
吴文华(1521—1598),字子彬,号小江,晚年更号容所。连江县学前铺义井街人(今连江城关人),系明嘉靖35年(1556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吴文华历官十九任,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吴文华文武兼济,其诗颇沿台阁旧体,诗风豪放,在连邑诗坛极负盛名。尤嗜好书法,遗墨草书《千字文》帖,笔走龙蛇,有怀素之遗风。著有《督抚奏议》6卷、《留都疏稿》2卷、《读史随笔》10卷、《济美堂全集》4卷、《济美堂后集》五种,其文学曾一时冠冕于连邑大地。挚友陈第评论他:“(容所公)学术极其端纯,充养极其完粹,功业极其炳耀,操守极其廉贞,与夫文章翰墨妙绝当世。”
在长达30余年的官宦生涯里,吴文华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时人赞曰:“骏烈光乎一代,清风冠于八闽。”大学士叶向高则赞他“功垂社稷,泽被四陲”。明万历26年(1598年)秋,吴文华卒于里第,享年77岁。赠太子少保,谥襄惠,乡人俗呼“吴尚书”。其墓葬在光临里宝溪山(今连江县潘渡乡宝溪村西山山麓)。
泰山的这处摩崖题刻高400厘米,宽300厘米,大字径98?0厘米。刻文共4行,满行23字,为楷书体,字体洒脱。题刻全文曰:“发育万物,峻极于天。隆庆五年辛未中秋,山东按察使闽中吴文华书,副使关西周鑑瀛海李汶,佥事豫章叶显、东越高克谦镌石。”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语出《礼记·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意即“圣人的道理伟大啊,可以催发万物发育,高高地矗立于苍天。”在此则是指泰山的伟大。那么,这八个字为何要写在这里呢?泰山“峻极于天”是可以理解的,但“发育万物”又是怎样一个说法呢?原来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禅篇》中说过,帝王改朝换代之时,一定要去泰山封禅,因为泰山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所以它既是发育万物,又是拔地通天的。泰山既为“岳中之孔子”,那么圣人之道,自然也就是泰山之道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高尚的人,他的品德、风范、胸怀博大之极至,包含了整个天地宇宙。其伟大已经进入到发生和养育万物,那么与天地的造化可谓是并肩同齐了。
因此,有人把吴文华这处“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的摩崖题刻,看做是泰山的主题,让人们感悟到了泰山其实就是一座生命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