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现实与真实的网络

当网络象风暴一样向我们可怜的人类袭来的时候,我知道有许多人还远没有准备好,但你仍然必须面对,谁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网络会如此迅猛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当我们以平面的姿态来看待身边的人时,谁也不可能察觉出一

当网络象风暴一样向我们可怜的人类袭来的时候,我知道有许多人还远没有准备好,但你仍然必须面对,谁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网络会如此迅猛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当我们以平面的姿态来看待身边的人时,谁也不可能察觉出一个人具有那样强烈的两面性,有时甚至连我们自己也将这些忽略掉了。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电子情书》,至今还记得那部电影只是众多邂逅爱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没有太多的惊奇。今天再来看这部电影,却觉得其中关于爱的情节已经不重要了,而是那种来源于自己内心本来就存在的自我对立的人性。
故事的情节相当简单,它只是将美国30年代著名文艺片《笔友的恋情》改编搬上银幕,并把故事背景改到电子邮件流行的二十世纪末,又将两个主角的关系从同一间商店的店员改为在商业上互相竞争的书店老板,使本片散发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感。凯莉经营着一家有着40年历史的家族具有温馨气息的小书店,乔福斯则是一家大型的连锁书店的老板。两人在事业上之争本是这个社会所司空惯的,并没有太多的悬念,但这两个白天在生意上的竞争对手,晚上却在电脑上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却是充满了另一种色彩。相同的故事或者比这离奇百倍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仍在延续着,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通过分析乔福斯和凯莉的心理特征,非常容易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乔福斯有着两种对立的人格,一种人格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知到他的自我意识,他的人生目标,他所表现幽默、理性、爱心等通过一行行的文字表达出来。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他却判若两人,无法清晰地认知自己所做的事,象是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住一样,自觉不自觉地往前走,就像去买咖啡一样,总是在大杯、中杯、小杯……中犹豫不决,我们不也是常有这样的体会吗?这大约是绝自社会结构的复杂,人很难从中抽离出来,而始终保持纯粹的心态。这不由使我想起在以前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可选择的东西太少,那么心里的羁绊就必然会少,而我们现在则是在无穷无尽的选择面前变得丧失了甄别的能力,这绝不是我们的智力在下降,而是我们在能够的多项选择面前迷惑了,比如每天出门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每天要吃些什么?等等,不知道什么是比较正确的答案。许多人被这无数的不必要的选择弄得支离破碎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常常对着镜中的自己却不知道面对的是谁。
而相对于乔福斯比较有明显现代气质的特性,凯莉则保留了许多由母亲遗传的传统,她唯一感到困惑的是坚持的艰难,也许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她视为过去传统的固守者,她只是坚持她自己的生活,并按这个轨迹来确定自己的人生。她将这个小书店视为她自己的一部分,激发自己喜欢的天地。从表面看,凯莉并不是观念的保守者,她的善良、她的关爱、她的责任应当是这个社会永恒的旋律,也永不会过时。现代商业残酷的竞争环境并没有完全将她的本性泯灭,但有许多结未能解开。对于人生迷惑的乔福斯和对社会不解的凯莉,两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倾诉的欲望。就如同在我们这个充满着许多不确定的社会中,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情感的一部分放在了网络上一样。
在网络的世界中,乔福斯的表现堪称完美,他以真诚坦荡的谈吐深深地吸引了凯莉,对于一个素未谋面的知音来说,人们习惯上将所有的凡属人所具有的优良品质都加诸其身上,并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加以想象,总是希望在网络的另一边是一个与自己息息相通的人,由知已变成挚友,又从挚友变成了梦中情人,也许现实中诸多的网络情人的产生就是这样一个心理作用的结果。但乔福斯对立的人格注定要在他具体的行为上表现出来,他一方面在现实中加快的业务的扩张,并尽量将自己隐藏在网络的背后;另一方面则鼓励凯莉要坚强地面对强者,勇敢地与连锁书店较量。我们不可以说哪一方面乔福斯表现出来的是虚伪,但可以肯定地说,也许网络中的他所表现的情意更接近他真实的本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打开电脑后所表现的一些近乎小男孩的种种表现中可以得出结论。心理学家在分析人的性格时,总是十分地关注这个人在独处的行为表现,那些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是来自内心的最直接地性格,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曾说过:不论外表上显得怎样精明世故,人总有其纯朴的人性的一面。
也许电影是着意将美好的事进行到底,网络上最终的结局还是应当走向现实,这种好的结局也许是我们作为一个生命所期待的,但却无法将他们作为一个模块,毕竟现实同网络还是有所区别。从今天的现实来看,网络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我们做为现代人所需要的。《电子情书》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网络故事的一个侧面,其实离开网络,我们还可以在其它方面展示真实的自我,比如人在面临绝境时,瞬时可以感觉许多应当做或可以做的事都没有做,许多该说不得的话而没有说,会觉得既亏欠了自己也亏欠了别人,兴许这一刻觉得人应当为自己而活着。就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应当相信,在网络上大部分语言所体现的真实性是存在的,尽管在很多的时候这种真实只是一刹那的。一根揽线,一面荧屏,一副键盘,十只手指就可以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沟通,你不必在意自己的表情,也不必在意自己的形象,你只要把你最真实的一面告诉那个你不知道在哪的人就可以了,它满足了我们倾诉和倾听的需要,也可以将自己最原始的真诚与浪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它可以忽略人与人相识或交流中烦琐的过程,可以过滤掉在现实中的种种缺陷,有时候仅仅就是一句温存的话语,一个的深情的问候,就可以获得激情的碰撞,从这一点来说,网络成了打开我们心扉的最好的工具。
记得《圣经》上说:人的肉体是旧的,但心每一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在我们今天的网络时代张扬的比任何时代都要激昂,我相信,网络是人所形成的社会所需要的,它的存在较之于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着许多从心灵挖掘出来的真实,但这种真实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它只是引领着我们在离开电脑之后,步出房门,能还原那个曾经真实的自我,不再认为现实是一种必须存在的虚拟,也许到那个时代,我们才会感到网络的多余和现实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