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曲艺“粗俗”吗?

北方曲艺“粗俗”吗?

水精盘杂文2025-05-08 23:46:12
北方曲艺“粗俗”吗?我不是这样认为,而且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看法。因为它很危险,本来当前正在反“三俗”(庸俗﹑低俗﹑媚俗)呢,再火上浇油、莫须有给北方曲艺扣上个“粗俗”的帽子,岂不掘了北方曲艺的祖坟。单
北方曲艺“粗俗”吗?我不是这样认为,而且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看法。因为它很危险,本来当前正在反“三俗”(庸俗﹑低俗﹑媚俗)呢,再火上浇油、莫须有给北方曲艺扣上个“粗俗”的帽子,岂不掘了北方曲艺的祖坟。
单说个“俗”我并不反对,俗,是一种生活状态或者说是人生态度。从生存的角度看,我们都是俗人,食、色、性都不可避免,俗,是生命的本色是灵魂的本真。但“粗俗”就不同了,那是粗野庸俗,如:公众场合,袒胸赤膊、喝酒行令,给他人造成视觉、听觉双重污染。这不是豪爽、不是朴实、也不是自然,而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修养素质低下、公共道德缺失的表现。难道北方曲艺竟然“堕落”到如此地步了吗?
反对“北方曲艺‘粗俗’论”的同时,我真的在为他们的“粗俗论”寻找着一些论理、论据。
首先,“粗俗论”无疑是把东北“二人转”作为北方曲艺的代表。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那会的“二人转”有许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正剧,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西厢听琴》、《水漫蓝桥》等。而绝非象赵本山今天要“让二人转走向世界”的“二人转”。
今天的“二人转”确实充满了庸俗、低俗、媚俗、和粗俗,但它一不代表北方曲艺;二它绝不是“二人转”的本质和主流。以糟蹋贬低人取乐,以粗口脏话使活儿,以跟头把式叫彩儿,恐怕傻子也不能称它为艺术吧?
其次,“粗俗论”无疑忽略了曲艺的娱乐功能。
好多艺术形式最初都不是为教育人而生的,歌剧、京剧,电影……莫不如此。随着社会慢慢发展,艺术慢慢的被赋予了教育的职责。这里面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强迫老百姓去接受艺术的教育往往效果并不好,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是好艺术,北方的曲艺亦如此。
当然,即能教育人又不失娱乐性的曲艺节目固然好,但这又难以做到。因此,如:相声《夜行记》、《如此照相》、《昨天》;快板书《劫行车》、《学雷锋》、《峻岭青松》;京韵大鼓《子期听琴》、《愚公移山》、《珠峰红旗》;山东快书《一车高梁米》、《鲁达除霸》;大同快板《婆媳之间》等等,能做到多少给人一些思想上的启迪或感染的作品就尤为难得了。尽管曲艺工作者和忠于职守的演员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还是没有超越观众的心理期望值。如:侯宝林相声《夜行记》中:“除了铃儿不响剩下那儿全响”过去这一句就能让你想起来就乐。而今,短信的黄段子、网络视频的超级搞笑、街谈巷议的黑色幽默那个不比100段相声更可笑、更深刻、更具“时代特色”,只是相声作品有它的社会责任不可造次而已,就这还逃不了“三俗”的干系呢!北方曲艺的其他曲种也都大致如此。因此,概而论之北方曲艺“粗俗”恐怕过于武断了吧?
另外,“粗俗论”无疑是对北方曲艺的了解仅处在懵懂的状态。北方曲艺虽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不能否认无数的人依然在奔走呼号、历尽图新。如陕西快板和山西大同快板就是改革创新的典范,它即保留了传统的地方语言特色,又让人听得懂、看得明白。
听得懂、看得明白了也有了问题。这大概和阳春白雪有一比,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就可以称之为高雅,普通人没有能力承受的就可以称之为高雅。西方交响乐听懂的人不多便是高雅;北方曲艺听懂了又是“粗俗”了,这就是北方曲艺“粗俗论”者的思维逻辑。
其实他们真的不懂北方曲艺得精华所在,如;
京韵大鼓《剑阁闻铃》中:“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恨,入祠无客不伤情。万里西巡君请去,何劳雨夜探闻铃。杨贵妃梨花树下香魂散,陈元礼带领着军卒保驾行……”。你若不知那唐玄宗李隆基为躲避安史之乱,由陈元礼带领军卒保驾西行。途中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勾起对惨死在马嵬坡的爱妃杨玉环的思念,想起二人在太液池边、沉香亭中、玩月楼上、长生殿内的恩爱情形,既悔且哀,一夜未眠直到天明这段历史故事,你就不会去随着情节而动情动容。
京韵大鼓《红梅阁》中;“这佳人自从身入平章府,有个贾似道因怜玉貌纳为偏房。虽受些晓风残月沾恩惠,怎奈她怨雨愁云总断肠。这一天随同着奸相西湖逛,荡悠悠一帆春色画船扬。真果是船在镜中人在画里,人间福地世外的风光。翠滴滴黛色生辉山岚远,绿荫荫晓烟浓伴树微茫。印月潭中金鳞舞,湖心亭暖雁成行。这位李慧娘见画船将到了梨花岸,(我)猛抬头见个少年郎。文而雅貌堂堂,站在那琼瑶林下断桥旁,则见他天生的秀丽不似寻常哪,他(哪)举止端庄啊……”你若不懂京韵的优美曲调和这多彩华丽的词汇,就可能认为故事传播的是封建迷信、宿命哲学。
相声《报菜名》中;“焖白鳝、焖黄鳝、豆鼓鲇鱼、锅烧鲇鱼、烀皮甲鱼、锅烧鲤鱼、抓炒鲤鱼、抓炒对虾、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麻酥油卷儿、卤煮蚶鸭儿、熘鲜蘑、熘鱼脯儿、熘鱼骨儿、熘鱼片儿、熘鱼肚儿、醋熘肉片儿、熘白蘑、烩三鲜、炒虾仁儿、烩虾仁儿、烩海参、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炸克炒田鸡、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炒飞禽、炸什锦儿、清蒸江瑶柱、糖熘潜什米……”不懂的便认为无非是耍贫嘴。其实这就是相声的“贯口”并非一日之功练就的。
……
其他的北方曲艺曲种同样有它的独特与精华的所在而不胜枚举。
我不懂南方的曲艺,即听不懂也看不懂,但我不会冒然地做出“粗俗”或“高雅”的结论,因为无知是最可怕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