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诗是垃圾诗?
请让我来告诉你:一首诗,多数人看不懂,这样的诗就是垃圾。
这里面包含两种情况:第一,作者笔力不逮,导致人们看不懂。第二,作者故弄玄虚,存心不想让人看懂。前者可笑,后者可恨。
关于前者,可举一例:
八五乡斗上,刁车我站归。贫师利思改,抛个奔党辉。
此诗乃在下自网上无意得之,作者不可考,但并不影响我对其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景仰,因为假如没有下面附录的解释,我是死活也看不懂的。
好,下面我就把这解释贴出来:
七月二十五也就是八月差五天,在乡里召开的斗争大会上,我发了言。散会后我是站在姓刁的师傅开的拖拉机的拖斗上回家的。以贫下中农为师利于思想改造,抛弃个人主义思想奔向党指引的光辉大道。
怎么样,强吧!
这路诗歌的要命之处在于,作者并非有意唬人,他很真诚地表达着自己,而且同样很真诚地相信,自己已经表达清楚了。可实际上这些内容除了当事人(作者)外,局外人很难理解。所以写这路诗歌的人,得在后面附上比诗本身还长的注释,结果是,生生把诗歌写成了说明文。
我们知道,古人写诗喜用典故,但是讲究用典贴切,嵌进诗中不显突兀。且这些典故对于时人来讲并不生僻,多是读书人耳熟能详的。至于爱用生僻典故的诗人——如宋代的“江西诗派”——在当时就多受诟病,可见古人也不喜欢这路令人费解的诗歌。所以,我们看到的古诗,典故下的注释实际是给我们这些后人(尤其是不熟悉古代文化常识的人)看的。
然而,当今一些“诗人”,会把类似:“某年,和张三把酒约定:……”“某年某月,李四来函里有此一句:……”“某年某月某日,幸承某领导挥毫题字曰:……”“第N次代表大会上,某领导在讲话中提到:……”这样的事情用做典故,着实令人哭笑不得。看来,若非阁下是张三李四及某领导,恐怕无法领略其诗歌之神韵了。
下面说说第二种情况。有些“诗人”可能是肚子里存货多了点儿,感觉都拉出来,未免可惜,于是就从嘴里冒出来了。您千万别误会,冒出来的可不是屎——是比屎还臭的诗。这里面大部分是酸水,浸泡着正在发酵的本土名词,没有消化完全的洋名词,以及囫囵吞下,刻意标新立异,佶屈聱牙的翻译名词,这一切构成晦涩难懂的一滩黏黏糊糊的东西。
试举一例:
昨夜星辰今夜摇漾于飘至明夜之风中
圆满肥白的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
这守活寡的逃妇几时有了个新老公?
Jug!Jug!污泥里——Efangoeilmondo!——夜莺歌唱
……
雨后的夏夜,灌饱洗净,大地肥而新的,
最小的一棵草参加无声的呐喊:“Wirsind!”
如何?景仰吧?反正这样的诗我是宁死也不敢拿出手的。我怕挨打。但它可大有来头,乃是出自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这是钱先生信手拈来讽刺那些“新潮”诗人的。无奈这些诗人虽不入钱先生之法眼,却是繁殖能力超强,香火不断,绵延数十载。若把方才那首诗里的外文名词换成诸如“后现代的月光”“俄尔忒斯的愁绪”“D调的华丽”……便是某些当代诗人的代表作。丫们是下定决心不让我等一辈子没出过国的土著读懂了——我为自己的不够博学而自惭形秽着……
与此同时,诗人们也在苦恼。他们废寝忘食地……憋……出作品来,印刷成书,堆在库房里,然后寝食不安地苦苦思索着:凝结着我们心血的诗集为什么卖不出去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对了,你问我为什么不举出当代诗人的例子?我不敢。这年头,诗人们除了不要脸,钱权名色……什么都要。为此不惜骂人,裸奔,乞求包养……我怕得罪了哪位,哥们一怒之下,愤而自杀,我岂不是一辈子都要心怀愧疚?再说但凡读过几天当代诗歌的,都能自己找出例子——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垃圾诗
什么样的诗是垃圾诗?请让我来告诉你:一首诗,多数人看不懂,这样的诗就是垃圾。这里面包含两种情况:第一,作者笔力不逮,导致人们看不懂。第二,作者故弄玄虚,存心不想让人看懂。前者可笑,后者可恨。关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