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者需要“严厉的道德审视”

自杀者需要“严厉的道德审视”

遐厉杂文2025-07-20 14:15:14
前些日子有位“21岁的女大学生”自杀,对此,海天怡怡朋友本着人文关怀的态度指出自杀者三处不妥:自私,不孝,不负责任。随后梅骊老师发文对自杀现象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对自杀者的类别进行了补充。海天所说的自杀者限定在压力过大的正常人;梅老师在此基础上,还提到精神病患者、贪官污吏、凶穷极恶的刑事犯罪者等,并且认为对不同的自杀者应该不同对待。
梅老师认为,对于自杀的贪官,我们绝不要去同情惋惜,“甚至我希望中国的贪官们以自杀谢罪于天下”;对于自杀的“诸如爆炸、投毒等等活动”的刑事犯罪者,梅老师认为“这种东西死有余辜!他们活着,别人就不能好好的活,让他们都去死吧!”说法虽然不无偏激,但笔者完全同意,甚至拍案叫绝。
不过,对于那些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人,梅老师认为局外人难以知晓他们的自杀理由,最好给予理解,而不是“严厉的道德审视”,否则“他们的灵魂是不会得到安宁的”。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苛同。
闭上眼睛,世界就不存在,活着的人说得再多,对于死者来说,除了灵魂“不会得到安宁”外,也没有别的作用。我们对轻生者予以“严厉的道德审视”,更多的其实是为了活着的人。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价值观日益向拜金主义倾斜,这必然导致一些内心敏感、感情丰富者的焦虑。
这些人如果在现实中遇到很大或很小的挫折,往往喜欢采用极端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他的力量、决心、厌意。先拿学生来说吧,现在媒体经常有学生自杀的报道,而原因居然是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受同学歧视,等等,总之在成年人眼里看来是很微不足道。然而,对那些心智远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这些因素会诱发他们深心的自卑感,从而错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一无是处,从而采取喝药、跳楼、投水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证实自己的力量——我死了,让你们着急去吧、忏悔去吧、难受去吧……
这是通过自杀来展现自身力量的,再说通过自杀表明决心的。这一类多为殉情自杀者。热恋中的男女,如果一方因意外而去世,另一方受情所困,为了表明自己相从于地下的决心,因此自杀;或者一方出于别的因素(诸如被现实条件所干预、遇到更优秀的情侣等)而结束了恋情,另一方伤感于恋情的夭折,为了表明自己对这段感情的执著,于是走上轻生的小路。
还有一种是通过自杀来表明厌意的。这种类型的人多半是现实中事业上的不得意者,由于物质的贫困(如破产、负债过多、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因穷而无法恋爱等),导致他们对世界失去热爱,对生活失去信心,“活着没个奔头”,因此对现实充满了厌倦,从而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

笔者相信,如果再给这些轻生者一次机会,他们多半不会再去选择自杀。死一个学生,除了亲人悲恸、当事人(如批评他的老师、歧视他的同学)不安一段日子,学校的教学秩序暂时被打乱几天外,时间稍长,一切便会沿着先前的轨迹开去;殉情的自杀者,如果重生一次,就会对所谓的感情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而且还有可能遇到更合适的情侣,从而不再一颗树上吊死;因物质贫困而轻生者,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重生一次,很有可能就咸鱼翻身,或者调整了自己的价值观,知道了黄连树下可弹琴,因而不再自杀。
这是常态下的自杀者,那些非常态下的自杀者则另当别论,例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兄弟、投江的屈原、将猎枪放进嘴里扣动扳机的海明威、含着煤气管的川端康成、剖腹的三岛由纪夫……。事实上,这些人的自杀行为也应该受到严厉的批判,至少不应受到后人的讴歌。孔丘把伯夷兄弟封为道德的最高典范,其实当时周朝文王可谓英明,商朝纣王可谓暴虐,伯夷兄弟弃明投暗,甘作前朝遗孽,饿死简直是活该;屈原为了求得楚王这个“美人”的垂青,绞尽脑汁之后自寻短路,也算是糊涂蛋(当时诸侯并起,他完全可以到别的地方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只限于楚王楚地,也是狭隘的地域观念造成的);海明威、川端康成等人玩了一辈子的文学,追求了一辈子的美学,结果却被美学玩死,这也是曲解了美学的缘故——美学的本质是让人活得更好、更尊重生命,而不是更坏、更鄙视生命。
当然,也有真正让人敬重的自杀者,比如不吃外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不堪忍辱而跳进太平湖的老舍。前者展现的是一种民族气节、一种不吃嗟来之食的硬骨头,后者同样也是了维护生命的尊严与完整,因此以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为生命画上一个凄美的句号。
现在是所谓的“太平世界,朗朗乾坤”,人们更多的是活在常态当中,非常态的虽然有,但毕竟不多。因此,对上述那些为了表明自己力量、决心、厌意的轻生者,我们需要的是“严厉的道德审视”(不仅是因为他们给亲人朋友带来的严重伤害,而且更多的是他们对自己生命的摧毁性伤害),而不是什么同情。
如果能让更多的人理性地、认真地、努力地活下去,就算“他们的灵魂是不会得到安宁的”,也顾不得这许多。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