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谷琐记
我们这些山区出生的人,对稻谷有一种敬畏感。这种对稻米的敬畏,倒不是对李绅“粒粒皆辛苦”的体会,最初源于村里老人对饿殍岁月描述的震撼,以及父母“浪费稻米遭天打雷殛”的恐吓。以前老家,年年都种稻谷。不过我
我们这些山区出生的人,对稻谷有一种敬畏感。这种对稻米的敬畏,倒不是对李绅“粒粒皆辛苦”的体会,最初源于村里老人对饿殍岁月描述的震撼,以及父母“浪费稻米遭天打雷殛”的恐吓。以前老家,年年都种稻谷。不过我的故乡是种“单季稻”的,一年一次,没有“双季稻”那样有“早稻”、“晚稻”之分,农户种植稻谷基本自产自给。
任何一种农业活动,没有比种稻谷更繁琐更辛苦的。从浸谷籽、孵秧开始,到收割、晒干、碾米,直至吃到白米饭,这一系列过程中所要付出的辛勤汗水,几乎难以想象。
在我们那里,正月一过,就要预备孵秧了。即将预留“谷种”的谷籽倒在木桶或大缸里,灌上清水,浸泡一周左右,待胀饱后捞出,裹在稻草、破棉絮里,至每一颗谷籽钻出小小一点白细芽为止,然后开始下秧。
下秧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春耕了。首先是耕田。耕田通常是雇请村里经验丰富的“耕田师傅”。“耕田师傅”自家饲养着牛,也配备耕、耙的器具。每亩的价格按当地大行市价。耕田师傅一般不吃饭,但也有客气的主顾会塞上一包香烟,或者下午供一餐简单的点心。
“耕田师傅”指挥牛的口令似乎有四种,喊停止象是“喔”,前进是“吁”,至于左传、右转喊什么,记不得了。牛在主人口令的驱使和那条细长的“乌梢”的鞭策下,拖着犁,穿行田间,犁头吃吃地翻起芬芳的泥土,也翻起了农家新一年的希望。
下秧的秧田要挑离水源较近的,要耕得深,耙得细,拾掇是不敢粗心大意,像伺候孕妇一样,谨慎、细致、周到。秧田大都被裁成方块状,撒上薄薄的灶灰或一点化肥,表面由竹竿挞得镜子般平滑。拾掇好秧田,过一两日间隔,便撒谷籽。白芽点点的谷籽盛在面盆等器具内,端在左手,右手松松地抓上一把,轻轻撒向秧田,举止轻盈,密度均匀。谷籽撒完后,再撒上一道细泥,随后搭建一层薄膜棚。
一星期左右,嫩黄的秧苗抽出来,这时候如果天气暖和,薄膜棚便要揭掉。待绿茵茵的秧苗长到香烟般高的时候,便开始莳秧种田。
种田时,一大早先去秧田拔秧苗。拔秧时手指须落在茎部,手力应轻稳得当,不能重也不能轻,重则拽断秧苗,轻则拔不起,重复拔又容易把秧苗拽伤。拔起的秧苗由稻草捆扎成一墩一墩的“秧个”,畚箕装了挑到田畈,再一个个抛向田中。抛秧是深受小孩欢迎的,站立田坎,捞一个投掷一个,望着绿色的“秧个”在空中划出抛物线,碰到泥水一刹那的浪花四溅,像抛掷皮球一样过瘾。
插秧倒退着进行,插播须得井井有条,疏密有度,一排一排条理分明。我对插秧一点不熟谙,虽在父亲的指导下插过几孔,不是太深就是太浅,深的淹没秧脑,浅的东倒西歪浮在水面,最后由父亲重新修正。
秧插好,半来个月后就要耘田。耘田主要是清除稗草等类。耘田时把腰弯成半圆弧,趴在田里,汗流浃背,叉着的手指在秧的根部摸来摸去,如同给禾苗做按摩。
秧一天一天长高,气温也一日日热起来。
水是稻的命,山区种田,最怕干旱,一星期不下雨,稻田干涸、皲裂,急得家家户户寝食难安,大人脸膛涌满焦虑之色,村里为引水闹纠纷的嗓门也越来越响。迷信的农户忙着求龙王。——偶尔看到半空中有一片乌云飘过,像看到救星一样激动。
除了旱,还要担心稻瘟病或蝗虫侵害,于是背着喷雾器不时去洒农药。
在农夫精心护理下,稻终于鼓起肚子孕穗,继而抽穗,随之“扬花”。这时候又担心下雨,扬花期一下雨,自然影响谷子收成,无疑使秕谷增多。
稻的颜色慢慢由绿转变金黄,谷穗一天天饱满起来,农夫们又要为防范鸟雀和野猪的糟践而忙碌,于是稻田里竖起一个个稻草人,晚上巡视的手电筒越照越多。有一年野猪闹得特别厉害,我和父亲半夜打了手电去稻田放炮仗,嘣叭的爆炸声真是惊天动地,响彻夜空,震撼着朦胧山野,阵阵回响传来,让人兴奋不已。
稻田水放干后,收割稻谷的时节来临。
大人们割稻是很规矩的,一排一排有条不紊地割,小孩子则喜欢乱割,东割几捧,西割几刀,有的中间开花,在稻丛里割出一条弯道,还有的割出奇形怪状的图形。割稻时左手握牢稻秆,右手捏了镰刀(家乡叫沙锯),往稻的茎部沙沙地割去,一捧捧沉甸甸的稻子就纷纷翻倒,有序地堆散田间。人人脸上、背上淌满汗水,雨一样滴滴嗒嗒淋下来,笑容却是分外的灿烂。
原先农村里稻谷脱粒,完全靠力气在稻桶上拼命甩掼,这种方式原始落后,效率低下,特别费劲,半天下来自然筋疲力尽,臂膀酸疼。后来有了一种半机械化的打稻机,脚一踩,带弯刺的圆桶状的轮子哄哄地自动滚转起来,稻捧搁在上面,很快就被摘下来。然后装入大口袋、或者箩筐里,由大人们挑回家。
割好的谷子挑回家开始晒,家里堆得到处都是,谷子晒在铺了笪的道地上,筛子筛除草屑,风车扇去秕谷。黄灿灿的谷子摊在猛热的太阳底下,散发着阵阵稻香。
谷子晒干后进行储藏。有的人家须到消耗光了陈谷才肯吃,有的人家倒习惯先尝一尝新米的味道。
碾出来的新米,晶莹剔透,白亮丰润,珠玉一样饱满,烧出来的米饭,香喷喷的,不由得让人胃口大开,即使没有小菜辅助,也能吞下两大碗。锅里第一碗新饭盛起来,照例要敬灶师老爷(灶君),第二碗端给爷爷奶奶尝,然后一家子大快朵颐,美美享受一年辛苦的丰厚回报。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