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时,爸爸有一天突然说:“怎么在家里,从未听见见你们兄妹两唱歌呀?”那时我与哥哥一样的无语与尴尬,而我们的沉默更让爸爸同样的无语。
我不会唱歌。这曾经、至今一直都是我的一个阴影,或叫断板。每到公司聚餐唱,只能坐听其声,那是无可奈何地遗憾与缺失,甚至很不好意思。
在父母面前不敢,在朋友同事面前不敢,但当我做了母亲,有了女儿,却有了改变。
有了女儿后,我多么希望女儿能歌善舞,一展歌喉,放声歌唱,在情绪高昂时,高歌一曲,在情绪忧郁时,低声聆音,以倾诉心声。
因自己的胆怯,都羞于引导。在幼儿园,别的小朋友能在人前边舞边唱,女儿却从来没有过。
不记得从何时起,女儿那小小的嗓音里发了细小的稚音。到二年级时,她在学校学了一些儿歌,回家都要唱给我听,尽管五音有些不全,尽管她不会提音,不会换气,但我依然认真的听,她也用心地去唱。期末后,为了证实她这学期的歌她都会唱,她翻开音乐书,把书中学过的歌,一首不落地全唱了一遍,当时我感动于女儿的投入与认真。真的,在那一刻,我佩服女儿,她能完整地唱那么多首歌曲,而我能完整的几乎没有。
那段时间,孩子班里流行为老师点歌,点的歌多半是她们自己喜欢的,如喜羊羊中的《左手右手》。这种喜欢一直延续到家里来,她把名字记住,我从网上下载,放在播放器中,我们一遍遍地去听,听到动听之处,我们一起歌唱。
女儿的歌声依然小,但神情依然执着。那时我们一起听了《遇见》、《神话》、《春暖花开》。《因为爱情》里有男女唱,她男女声统唱,为唱出男声,她的变音听起来是如此低沉而真诚,那份投入让我感动,不忍心打断,不忍心去纠正什么,只能随之放声歌唱。有一段时间孩子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听着歌曲旋律,看着歌词,还顺着百度查看了歌词的来历、作词者、词创作意景。像品读优美的散文般,去一句句里品读,去想像词中的朦胧的意境,去感伤那些失去的思念……
我不知小小的她,何时变得如此伤感,喜欢看悲伤的主角,喜欢听略带忧郁的歌,喜欢那些似伤非伤的模拟虚境,像个敏感而细腻的人,感伤叹境。
也许是她,引起了我对于青春岁月的怀想,好在孩子,你的青春来得如此早,在我还没有完全老去时却已来临,庆幸自己还可与你一起感伤怀想。
我虽一直都不曾唱歌,但任何人都有一段青葱岁月,在那段灰色的记忆里,一定少不了一些歌的旋律。
磁带在那个年代属稀有物,但总是有些狂热者能拥有它,磁带外有一层长长的包装纸,上面印着小小字,那些字都是一段段歌词。那时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歌词本,上面都是自己用小小的字体,密密麻麻地抄写着自己喜欢的歌手的歌词。
有了歌词,同学特别是女生,课间三五一群地堆在一起,围着中间那位会唱歌的人,听她照着歌词本一遍遍地练唱,遇到高潮时,周边的女生就不约而同的一起哼唱起来,而我,总在最外围,总是默默地听,极少跟唱,相比自己唱,我更喜欢听别人唱,听,也是一件多愉悦的事呀,有听众的歌者又是多么幸福而满足呀。
也许是女儿的投入感染了我,不知从何时起竟能在女儿面前大胆地放声歌唱了。也许得感谢孩子纯真的天性,及尚浅的音乐欣赏水平吧。就如我不懂乐器,女儿弹出来每首曲子,我都认为是悦耳地、动听地。
很庆幸,女儿的喜爱与我的喜爱能同行,也许这是因为她的接触尚在我的掌握之中吧,也许她还没完全形成自己的性格,也许她喜欢一切音乐的旋律吧。
不管何种原因,我很珍惜同行这一段日子,暂且不去想能走多远,这种齐声歌唱还能继续多久,但不论将来如何,我都会珍惜,我们一起的时间,一起的共唱每一首歌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