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百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
2009年4月,内地版的《小团圆》出版,封面被设计成花团锦簇,凤呈吉祥的象征中国传统美好的红色。远远看去,仿佛真是一幅锦绣,艳丽的牡丹,点缀的绿叶,绝美的凤凰。她说过,她对那些颜色无比敏感,特别是那些鲜艳绝伦的色彩。
扉页上写着“全球3000万张迷翘首企盼”,3000万,如果这也算是热闹,会不会是她一直自持的天才的骄傲。张爱玲逝世10余年之久,她的作品已被钟爱她的读者推至经典。其实,之于这样一个作者,一个女子,她无疑是岁月中一出经典的传奇。当年,十里洋场,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同样因为这个女子而热闹。那些曾经的故事在这座经历风华的城市里被记录被拜读也被演绎,都在她的笔下幻化了人生中无数的悲欢离合。
那些也或者著名过流行过的地名在今天正被遗忘,寂寞地被无人问津,圣玛丽娅女中,国泰电影院,康定东路87弄,圣约翰大学,卡尔登公寓,威海路598号......这些她曾来过,曾一次次目睹,曾开始的地方,曾经的热闹都在过去的一个时代里终于完结。今天,他们在现代化的城市的建设中无足轻重,当推土机发出沉闷而残酷的声音中,我们听不到那些来自岁月轻轻的淡淡的感叹。
多少故事在岁月翻过去的一页中,退了色彩,轻薄得如同一张发黄的纸张,脆弱的已被风干,只剩一片片无言的支离破碎,难辨真假,我们摩挲的目光却仿佛亵渎,这么沉重,如何猜测,如何描摹,不过欲盖弥彰,被风吹得形单影只,散落天涯。荣耀的家族在依稀没落的王朝中,和紫荆城昏黄的夕阳一样永劫不复,不过留待史学家的评头论足,上古的记忆太遥远。爬山虎缠绕的教室窗外,无声无息,继母穿剩的旧衣服上腐败的气息黯淡了一个少女的青春,属于的温情和撒娇全被无情地掩盖。海报上的电影明星是那个时代的招牌笑容,观众们熟稔的不仅仅是生动的故事,还有执生花妙笔的作者。那时候的上海也因为她而热闹吧,不亚于今天的畅销书作者。她书里的故事得到广为流传,她的书被读者竞相购买,评论家们也是纷纷动起笔杆,报刊上也是连载刊登。
只是,一直觉得所有的热闹都与她是无关的。这个世界,谁都没有给过张爱玲温暖。性格决定命运,我们避免不了人生里总总的意外与劫难。如果经历算不了什么,我们怎么抚慰被岁月矜持的点点滴滴,我们怎么在悲怆中寻找圣洁的力量。家一定是一个人根的开始的地方,我们日后性格中的勇敢,坚强,乐观,善良,活泼,一切一切与人交流,与社会接触所必备的因素都与小时候的形成有关。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也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所有病态形式的劣根,腐朽落后的气息,孤独寂寞的感伤,寄人篱下的凄凉,这些都深深地扎根在一个孩子的心底,直至一生,不被摆脱,渗透进每一滴流淌的血液里,疼痛看见了这个世界的悲观。这也注定了,她的生性清冷,这个世界的热闹从来都与她无关。在那个和人文景观亦有关的城市里,她是一棵无比清贞冷艳的树。
她将这一切写进了她的故事里,如果已经不可名状,那么笔也许只是思想的另一种痛苦的挣扎与发泄。2007年冬天的时候,导演李安根据她写的故事拍摄的《色。戒》,被报章媒体成篇累亵地评论,电影里大胆的裸露镜头,新出道的女演员突破尺度拍摄,评论家为所谓的“美化汉奸文化”反驳,当然她和大汉奸的爱情故事也再次被抖了出来。总之,那个清冷的冬天,张爱玲热被掀起。经过人民广场的大光明电影院,看到巨幅的《色。戒》海报,女主角的鲜绿色旗袍有些刺眼。想起,小时候亦是喜欢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的,看一出出人生的不同演绎,受到继母的虐待,躲在家里浴室,看见镜子里的眼泪,想起看到每出电影里的人物急于分辨的好人坏人。孩子的世界简单的只有好坏,却也开始有了对这个复杂世界最初的认识。
“要销毁”的小说终于在千呼万唤的众人期盼中登场,“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稿,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杰作”。我们期许看到像曾经那些故事里绝伦的华丽与凄美,在这最后的团圆中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早已熟悉的故事。唯有的是在她回忆式的叙述中,我们再次追随了这个传奇的女子的人生从最初的开篇到寂静陨落的最终,那些在她生命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如同她心里某种顾影自怜的心理。曲终人散,戏子坐在镜子前卸妆,那刚才舞台上帝王将相,花旦小生早已落幕,都是小丑而已,被人生戏谑,嘲讽,那一出出的红白悲喜,我们别过脸,不愿看见现实的丑陋。
如果热闹与清冷之间是脉脉温情,那么也许那些来自同龄的相知与相惜似乎成了最后的怀念。同学少年都不贱,她是用杜工部《秋兴八首》里那句“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清肥”写过同样的书名的作品的。也许同学时候,都是年少无邪,天真烂漫的。就像书里开篇,那些在港大读书的大女孩子,吵吵闹闹,嬉笑打闹,缺点优点,这才是天真可爱的少女形象。她说过“我是不喜欢完美的人的,太过完美也就显得不真实了”。她这样着力刻画了,许是她对年少青春的一份寄托,也许是她感念那个叫炎樱的女孩子在她少女时代留下的快乐与温馨。这些来自学生身上的干净与明媚,激情与羞赧,恐怕是每一个在后来历经岁月磨难的人最终还是虔诚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战争中期盼的胜利完全是等待了,战乱年代,命运也是枯枝败叶,惺惺相惜,随时被风卷走。“大考的早晨,军队的摆阵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遥望罗马大军,心情是作战的黎明前可比拟”。她也在战争年代疯狂地囤积报纸,为寻求安全感。从小时候家里父母悲剧婚姻的战争,到战乱开始,无法去英国留学,到在香港读书遭遇烽火连天,到爱人四处躲避追捕所受牵制,人生早已是一出在战乱中的倾城,随时有被毁灭沉沦的可能。束手无策,也只有等待。这种完全出于等待的心情,却在幻灭了之后,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孤注一掷的悲哀。寄托与依靠总是在濒临崩溃的绝境中强烈地生还。
爱情永是远百转千回,缠绵悱恻,只是在她的故事中,即使有过曾经所有不惜背离的热情,那么清冷还是义无反顾地侵入骨髓,冷到哀伤。谁都是谁的过客,时间而已。她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人生如梦,我们醒来的快乐恐怕不能永久。在这个故事里,我们
那些和张爱玲有关的热闹与清冷
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百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2009年4月,内地版的《小团圆》出版,封面被设计成花团锦簇,凤呈吉祥的象征中国传统美好的红色。远远看去,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