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塘· 奶奶· 粽子

苇塘· 奶奶· 粽子

奸态散文2025-09-01 18:02:09
村东,有一片不大不小的苇塘。每到端午来临,这里就会突然停下几辆汽车,司机从驾驶室里飞快的跳下来,钻进苇塘,不用多少时间,便会抱着一包苇叶返回驾驶室。村里的干部看到后欲跑来制止,他们便启动引擎,一加油门,绝尘而去。后来,村里没办法,就轮流抽劳力到这片苇塘“站岗”,不许外地经过的人来偷掰村里的苇叶。
那时候,父亲在遥远的煤矿上班。爷爷和母亲都下地干活,只有奶奶在家,所以奶奶就承担下了看苇塘的任务。苇塘,是我上学和放学的必经之路。由于当时学业简单,仅有算术和语文,故手里常懒散的提着这两本书上学和放学。放学后,我总是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一边奔跑在苇塘的边沿,一边朝着情深意长的苇塘深处“奶奶,奶奶”唤个不停,直到将苇塘里那些翠绿的苇叶都叫的随风飘荡,奶奶才慢慢悠悠的掂着小脚向我走来。她会一边接过我手里的书,一边唠叨:叫什么叫?两本书有那么沉嘛?以后上大学难道还要奶奶给你买个飞机运吗?听着奶奶慎怪的腔调,我总会跟她犟上几句,学校离村3里路呢?当然沉了!不信,你拿着书走3里地试试!奶奶听了,就会用手指点着我的脑门骂我,你这个不孝的孩子,明明知道奶奶是小脚走不动路,还跟我叫板。哼,等晚上回家,看我不告诉你母亲,让你母亲揍你!听了她的话,我自然会装出一幅可怜兮兮的样子向奶奶求饶,一个劲的向她赔不是,真到把她哄的眉开眼笑。苇塘边,奶奶会一直把我搂在她的怀里,直到苇塘在暮色中沉寂,直到苇塘上空繁星闪烁。
其实,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奶奶包粽子的手艺。
苇塘被奶奶守住了。每年端午,村里都会统一将苇叶按人口分给每家每户。由于奶奶护“叶”有功,自然分的就多一些,叶片也宽一些。端午节的前两天,奶奶会把这些苇叶带到小河边,一片一片的洗干净。回到家,再一层层的铺进大铁锅里,倒上一桶水,生上柴火,煮多半宿,直到苇叶由绿变黄,泛出阵阵苇香,奶奶才肯放心的去睡。
第二天吃过早饭,爷爷和奶奶会将泡好的糯米和洗干净的大红枣一一端出来,吩咐全家人都围过来包粽子,准备过端午节。
奶奶包的粽子最漂亮。只见她从泡着苇叶的盆里飞快的抽出两片嫩黄的苇叶,手指轻轻的一斡,将两片苇叶斡成一个漏斗,一转身,从盛糯米的盆里捞出一小撮糯米,实实的填进漏斗里,再压上一颗鲜红的大红枣,接着用一小撮糯米将枣盖住,然后紧紧的将苇叶绕上几圈,四面不露一粒糯米,最后用线绳一扎,一个棱角分明,形状美观的粽子随手就被她抛进了竹筐里。奶奶一边包,一边还会在嘴里念叨: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起初我一直以为奶奶是念了包粽子的咒语,才会包的那么漂亮。后来才知道,她嘴里念的是老奶奶教给她的粽子谜语。奶奶包粽子不光漂亮,而且速度很快。母亲说,奶奶包粽子是小时候练就的一项“绝活”,十里八乡的人谁也赶不上她。
直到竹筐里的粽子被堆成了小山头,奶奶才放下手里的苇叶。这时,她通常会一边收拾没有用完的苇叶,一边向邻院的孙奶奶大声吆喝:她孙奶奶,你们家的苇叶够吗?不够的话,我这里还剩着一些……,在我的童年里,隔壁孙奶奶家苇叶“不够用”的事情好像年年都发生。自然,送苇叶的差使便落在了我的头上。其实,我非常乐意给孙奶奶家送苇叶,因为孙奶奶院子种着一棵大桃树,枝头上悬着的那些大红桃子早让我垂涎欲滴了。每次送完苇叶,我都会故意停在孙奶奶院子里的桃树下懒着不走,直到孙奶奶笑迷迷的从树上给我摘几个大红桃子,我才会飞快的往家跑。抱着桃子回到家里,奶奶通常已经把粽子煮上了。她会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指着我的鼻子说,吃嘴猴,又在孙奶奶家懒着不走吧!那时候,我会先向奶奶做一个鬼脸,然后再给奶奶洗上一个桃子,依偎在奶奶身边边吃桃子,边等粽子熟……
大铁锅里的粽子在奶奶掌握的火候下,渐渐的飘出了浓浓的粽香。我一般等不到粽子晾凉,就会趁奶奶掀锅盖的功夫,伸手去滚烫的锅里捞,直把奶奶吓的一个劲的小祖宗,小祖宗的唤个不停。每年端午,第一个吃到粽子的人总是我。所以,在童年度过的每一个端午节里,我都是幸福无比的。
如今,爷爷和奶奶已经去世多年了。每每端午,我都会抽空让自己沉寂下来,让村东的苇塘,慈爱的奶奶,香甜的蜜粽串成一股久违的幸福,让自己在这股幸福的暖流中,静静的追思已故的亲人。
这也算是对童年的祭奠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