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壁明珠”—克拉玛依油田
7月31日早晨7点多钟,我们从乌鲁木齐市出发,驱车前往700多公里以外的布尔津县,在那里将住宿一夜,目的是要在第二天起个大早去游览著名的风景区喀纳斯湖。去布尔津的途中要穿过我们国家第二大盆地——准葛尔
7月31日早晨7点多钟,我们从乌鲁木齐市出发,驱车前往700多公里以外的布尔津县,在那里将住宿一夜,目的是要在第二天起个大早去游览著名的风景区喀纳斯湖。去布尔津的途中要穿过我们国家第二大盆地——准葛尔盆地,并途经克拉玛依和世界魔鬼城等地。这里是连绵不绝的沙漠和戈壁滩,荒漠中笔直的公路一直延伸到天边。这一天的旅途十分艰辛,是入疆以来,也是整个旅游中旅程最长的一天,光坐车就耗时14个小时,这让我们更加深刻领会了“大新疆”之内涵所在……知道今天的旅程很漫长,大家在做好心理准备的同时,也做好了物质准备,如矿泉水(尽管车上已经给每人准备一瓶水)、晕车药等,谁都知道有备无患这个道理。
早餐后,我们从乌鲁木齐乘车出发,经217国道向西北方向的布尔津县进发。客车所经之处,大部分为弋壁荒漠,很少见得到绿地,偶尔见到一片并不起眼的树木或稀稀拉拉的草地,使人都不由得萌生出“希罕少见”的感触。每逢此时,海伦县(也是我的邻县)的孙局都会将它一一摄入数码录象机,让珍贵画面化为永恒的记忆;正是由于他过后赠给我们一行23人每人一套珍贵无比的光碟,才使我获益匪浅——追回了许多至今都无法追回的情节和细节。
从我们所经之处来看,这里的土壤大体为棕钙土、荒漠灰钙土和灰棕色荒漠土,土质低劣,遍地砂砾,不少地方土壤含盐量高,因缺雨水冲刷,盐分板结在土壤表层上,形成严重的土壤盐碱化。据了解,这里由于具有干旱、少雨、多风、温差大等特征,植被一般都比较稀少、矮小,多属能耐干旱、抗风沙、抗盐碱的藜科类植被。常见的有梭梭、沙枣树、骆驼刺、苦豆子、红柳等约230余种。即使在这样弱质的土壤和植被环境下,也经常能看到路旁马牛羊食草的身影,与其说它们在吃草,到不如说它们在啃草——因为这里地表土裸露,根本不长什么好草、高草,所见到的不过是又稀又矮又少又小的劣质草罢了,真难为这些草食动物了。
每当看到这一幕,我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是啊,这里的环境太叫人忧心了,已经到了该彻底禁牧时候了,该用人的智慧和勤奋改变这里的模样了,让这大片大片如同太监嘴巴一样光秃秃的盐碱滩现出绿洲,成为“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塞外风光……这一天虽然很遥远,但,终究会到来!
从乌鲁木齐市到克拉玛依市的公路里程为312公里。这期间,我们的车只停过短暂的一次,目的是让大家下车“唱歌”(方便的意思)。大约中午,我们在这里用的是团队餐(正餐八菜一汤、途中便餐)后,又继续赶路。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加依尔山南麓的克拉玛依市,是一个与我同龄的年轻城市,她是我国最早的石油城。1956年克拉玛依油田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后,由于石油生产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个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才初具规模。“克拉玛依”维吾尔语为“黑油”,得名于市区东北部的天然沥青丘——黑油山,而正式决定设立克拉玛依市的时间是1957年1月份。建国不久,当新生的共和国急需来建设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时,我国的石油工作者经过艰难转折,反复探索,在昔日“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原上,在黑油山的山脚下,随着“克一号井”石油的喷出,沉睡了亿万年的大漠荒原被唤醒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诞生了。为此,作曲家吕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用满腔热情谱写了《克拉玛依之歌》,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为流唱,脍炙人口,红极一时。半个世纪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艰苦创业,克拉玛依这座新兴的现代化石油城从无到有,拔地而起,被世人誉为中国西部“璀璨宝石”、“戈壁明珠”。
由于日程安排,我们在克拉玛依市没有耽搁,更没有游览项目。其实,这里不仅是座工业城市,而且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市容市貌、文化一条街、黑油山景区、九龙潭、阿依库勒水库等,这些景观如果放在全国其他地方,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放在这凄凉荒漠的戈壁盐碱滩上,就越发显得意义非凡,印证和折射出“劳动创造世界”这一真理!
听“黑导”介绍,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北两公里处的黑油山,最早被称为青石峡,据地质学家推测,早在两亿年前黑油山就开始溢油。《新疆图志》中记载“青石峡,其中多石油”,《清朝续文献通考》书中曾这样描述“青石峡之黑油山,昔发现油泉其多,现有九泉,以山顶一泉为最大”。解放前,黑油山附近一直有人长期采集,直到解放初期,还有一位名叫赛里木巴依的维吾尔族老人,经常在这里收集原油,然后用毛驴运到附近地区换取生活用品。克拉玛依油田创业初期,条件非常艰难。冬天奇寒、夏季酷热的戈壁荒漠,常年狂风漫卷,飞沙走石。因为没有房屋,石油工人只能靠帐篷和地窖存身;因为没有淡水,全部用水要从几十公里以外拉运;因为没有绿洲,建设大军常靠粉条和海带下饭。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环境下,抱定誓为祖国献石油决心的克拉玛依人,“飞沙走石不离岗,断水断粮不停钻”,白手起家,建起了西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累计采出原油1。5亿吨,为共和国这台机器源源不断地注入了黑色血液……时至今天,克拉玛依并没有衰老,其前景辉煌,现在已累计探明了20个整装油气田,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大家都非常熟悉大庆,克拉玛依的石油储量正好相当于大庆40多年开采出的原油总和。看克拉玛依未来,一个以黑油山为基点,向南、北、东三方辐射的千里油区,正在向外迅速拓展。最令人振奋的是,新疆油田公司以打造“绿色油田”为基调,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变,投入上亿元在沙漠深处的石西、陆梁、彩南油田和输油管道旁,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工草方格固沙治理工程,植树,种草,固沙,现已绿化了30多万平方米,初步锁住了肆虐无忌的“沙龙”,使“沙漠禁区”成为了“绿色油田”。
途经百里油区,映入眼帘最多的,是那些高高挺立的采油井架,还有铁架上所支撑着的带有长臂的采油机。这种采油机,多呈橙黄色,也有红色、蓝色的,还有多种颜色相间在一起的。远远望去,十分醒目而又蔚为壮观。当地人给采油机起了一个十分生动而通俗的名字——“磕头机”。“磕头机”是由电动机、减速器、曲柄、连杆及游梁等许多零部件组成,它的长臂是利用的是凸轮原理来转动的,地层深处的石油就是靠长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新年趣事
下一篇:书,庸常人生里的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