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复短亭。
一程更一程。
学兄皇甫规远行,我折杨柳,送其于虎山脚下。回首,垂髫学子近百人,三五成群,一步三停。
规双眼噙泪,挥挥手:尔等回吧。
老师,此去何时再归故里?
我动容,曰:你等不必如此。皇甫此去,受封天子,赴任太山太守之职。其志在天下,岂能囿于泾水一隅,让一把戒尺耗费光阴?
规拱手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后子泾先生将代我授课,尔等须敏学慎行,以求功名。
我执兄手,言辞恳切:上,朝廷外戚篡权,秽乱朝纲;下,蝗灾四起,民不聊生。有志之士壮怀激烈而报国无门,今奸贼梁冀遭诛,兄时运顺昌,宏图得展,幸甚!
皇甫规拱手作别,铿然远去: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与众学子立虎山脚下,看柳絮乱挂斜晖。
有学子问:子泾老师,民间流传皇甫老师曾在此计退两万羌兵,令我百姓免遭杀戮,可有此事?
我遥指虎山,曰:此塬边陡岸突,若虎踞,故名虎山,其涧即称虎山沟。汉顺帝元年,羌族趁朝廷穷兵黩武,国库空虚,发动暴乱,连占北地,又取陇西,直逼陇东。那年,羌兵万余,围困我城。大将马贤欲出城战之,尊师时为郡守文簿,博览经籍,好读兵书,以儒雅著称于郡。他斗胆阻之,言羌人节节胜利,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不可出兵,只可固守,待其锐气大减之后出兵可矣。
马贤听否?
未曾听,叱之。马贤果大败。郡守以为尊师言之有理,即请尊师上座,求教于师。
尊师献一计,方有后崆峒山下、泾水之畔人人传颂之皇甫规奇策退羌兵之事。
子泾老师,快讲来。
那夜子时,五百士兵趁夜色溜下城墙。次日早,羌兵攻城,我等守之。未果回营。再日,又攻,复守之。四日,羌兵恼,誓不取不归。忽后营有杀声,尘土起。以为援,返之。遭遇,不过百名士卒,见状逃之,大笑而追。入虎山,无迹。羌兵惑,陡见山顶一旗招展,四面坡鼓声若雷。东西南北坡各有一巨人,红须虬髯,旗上赫然:四大天王。后有将领密密麻麻。羌兵惊,急撤,为索拦之,跌绊无数,马踏石击,狼狈不堪。
众学子笑。果有天兵乎?
非也。虎山有百姓五千,各扎草人一万。羌人信神,以为神助,匆匆撤退。皇甫规从此声名大震,为汉室用之。
老师何以又回家乡,设立私学,教授我等?
尊师食君禄以解君忧,上汉冲帝奏书曰:官僚倾轧,吏政腐败乃使国运衰微,战乱频频,当清君侧,澄吏治。岂料奏章未能面君,入大宦官梁冀之手。梁冀乃我安定人,其妹梁妠时为皇太后,辅政于年幼冲帝。乃封其弟梁蒙为西平侯,梁冀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念及同乡,梁冀手下留情,尊师才未罹祸,乃回乡设学,尊儒崇孔,学子三百。
星沉星落。
杨柳枯荣。
学兄皇甫归来已然白发苍苍。
数日闭门谢客。
我叩而再叩,乃入。
一笺青卷,一壶浊酒。面壁而泣。
学兄何以如此?
愧矣愧矣,吾愧对泾水父老。在朝数年,无不殚尽皆虑,清心寡欲,以图作为,无奈事事掣肘,难遂人愿。
学兄不必自责,在下早知必如此。
子泾弟,此话怎讲?
恕小弟直言,学兄慨然有忧国之志,可敬可佩,而时运不济,生不逢时,且身处激流,不改天性,一不委曲求全,二不搭桥开路,此乃仕者大忌。所以弟知之。
皇甫闻此言,泪出:人生难得一知己,一知己足矣。宦官徐璜杀梁冀有功,独揽大权,朝臣拜其门下,日有献,月有贡。徐贼尝告于桓帝,土可变石。桓帝曰:此言不谬。上之昏,令人痛心疾首。吾力图拨云见日,以正视听,然势单力薄,为之排挤,又不肯与之为伍,终遭诬陷,身陷囹圄。后有一门生,投徐贼门下,力保之,免去一死,乃回故里,唏嘘!
新月西沉。
月光返照,我立虎山下,远观烽火台墩,亮如冰轮。
此乃清人列之为平凉八景之一,称“天坛夜月”。有诗云:
非关蟾魄射天台,一样层峦别样开。
龙卧虎藏虽幻也,云阴日朗亦奇哉。
真同宝鉴悬秦岭,恍类明珠耀汉台。
闻说此山常不夜,游人何许挑灯来。
史载,汉灵帝即位后,文学家蔡邑赏皇甫轨人品才学,荐之。而皇甫轨心如死灰,且已年迈,不受。汉灵帝熹平三年,卒于家乡平凉,享年70岁。
泾水大梦万年长(十四)
长亭复短亭。一程更一程。学兄皇甫规远行,我折杨柳,送其于虎山脚下。回首,垂髫学子近百人,三五成群,一步三停。规双眼噙泪,挥挥手:尔等回吧。老师,此去何时再归故里?我动容,曰:你等不必如此。皇甫此去,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