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集《大秦帝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多少有些失望,此剧还是不可避免的落了俗套,悲哀。在此,我不想批评《大秦帝国》的艺术风格之类,只想按照我的知识指出其中的史实错误。从看了第一集开始,我就已经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了。
第一个,也是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里面竟然有“嬴虔”、“嬴渠梁”这样刺耳的的称呼,这明显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想解释清楚,必须要从中国古代姓氏制度和赢姓起源及发展细细道起。显然,这不是短时间内能说清楚的。那我们就简单一点说吧,秦国宗室,为嬴姓赵氏。剧中的“嬴虔”、“嬴渠梁”只称为“公子虔”或“公子渠梁”就可以了,即使非要连带姓氏也加上,那也要成为“赵虔”、“赵渠梁”才是。古人虽有姓有氏,但是姓只是一个广义范围上用以区别的族号,氏才是区别各族中各氏族的标志,因此古人一般只称氏足矣。像赵国,与秦国同宗同祖,同姓同氏,便只称赵氏而少称嬴姓。再来谈谈商鞅的称呼。商鞅,本名鞅,卫国宗室之后,因此又称为“卫鞅”或“公孙鞅”。如果按照剧中的逻辑,卫国本为姬姓,商鞅既是卫国宗室,那岂不是要称之为“姬鞅”才对?既然没有所谓的“姬鞅”,那么,“嬴虔”、“嬴渠梁”有什么道理?可见其大谬!
第二个,从第一集中我竟然看到了从唐朝起才见之于华夏之地的凳子。。。原来将军们打仗时图方便,竟是要免跪坐,改坐板凳?
第三个,公主也能行冠礼吗?剧中献公临时之际给其女行了冠礼,看得我云山雾罩:冠礼不是男子应行的吗?古时男子行冠礼的年纪是二十岁,也不是剧中公主的十八岁。古时女子应行的是及笄礼,也不是冠礼。给十八岁的公主行了冠礼,真是不伦不类,大错特错。
知识所限,我只发现这两点。不过,我还有好多疑惑未得解:其一,秦人为何自称“老秦人”?还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所本何处?其二,两公子称献公为“公父”,称献公妻子为“国后”是历史的真实吗?
也许我是过于苛求了,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不可能还原出历史的真实,那就姑妄听之,姑妄信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