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本质及其诱惑性

阳明心学的本质及其诱惑性

逐影杂文2025-03-31 17:31:11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阳明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宣扬儒家道德规范是人人心中内在固有的先验意识。企图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阳明
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宣扬儒家道德规范是人人心中内在固有的先验意识。企图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代替程朱学说,而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精神力量,挽救当时封建统治的政治危机。
一、主观唯心体系
封建道德观念,即人人心中固有的先验的意识,就是心中之理。这心就是一切的根本,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而阳明心学跟程朱理学尽管在格物上的方法以及关于理的来源有所不同,但究其对“理”的定义,都是指封建社会的道德原则,而不是得到具体的科学知识。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经典哲学关于真理的追求所存在的重要区别,也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在科学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跟朱熹所提倡的,从一切事物着手,通过这去认识天理有所不同的是,王守仁认为探求外物之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完全否认了客观规律。他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即理也”的见解,否认心外理,将朱熹的错误归咎于其把心与理分别为二。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事物的规律是离不开认识主体的,离开认识主体去寻求事物的规律,这样的事物规律是没有的。离开事物规律来讲认识主体,这样的认识主体,也没法说是什么。因此,事物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认识主体和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心则有这个认识作用,能反映客观存在事物的规律,但决不能说心含有万事万物之理。
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在这里,王阳明很明确得提出:忠孝之理是人人头脑里所固有的,实行忠孝的原则,关键不在被忠孝的君亲身上,而在于主观上是否尽了忠孝之利。而所谓的忠孝观念,即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家族制度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天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在这里,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也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根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精神、意识是根本的、等一性的。主宰身体的是心,而精神活动则产生了意识。意识的本体是良知,意识的所在就是物。事物不能离开人的知觉意念而独立存在,事物的存在完全依靠人的知觉意念。人们认识事物的存在,必须通过感觉来论证事物的存在,因此,存在即被知觉。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因此,这统一体的核心是精神性的其发窍之最精处,便是人心一点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地的深?天地鬼神万物于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是以种种,皆以人的知觉而存在。
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人的良知,就是生来固有的关于道德真理的认识,也就是对心中之理的自我认识。这也是王阳明认识论的主要立足点。
良知是心的本质,是先天固有的认识。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事物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因此,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是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致知,不是寻求对于外在事物的知识,而只是完全彰显本来固有的良知。格物,不是考察客观的事物,只是改正自己的所思所念。这里的物是指主观意识所注意的内容,即所思所年。格,改正。因此,格物就是改正那些不正当的“思念”。
格物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物只是意念之所在,因此,如意用于事察,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物不是离开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而主观意识的内容,即所思所念的内容。事都是要通过人的主观活动来做的,因而物也是不能离开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亲等是主体对于客体有所活动,这其中固然表现了主观能动性,但是,却仍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客观世界中的变化也可叫做事,但专指人的活动。
致知格物,即把我心的良知推致到事事物物上。我心的良知就是天理,这样,事事物物也就都合理了。故曰: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这里的事事物物是指人伦事物和道德实践,而格物致知就是使人伦关系和活动都符合道德的原则。良知不仅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也是一切是非善恶的惟一标准。因此,良知之外,别无知矣。
简单得来说,王阳明的认识论是取消了事物的客观独立性,取消了知识的客观内容。反对向外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专讲反省内求,主张向里寻求,从自己心上体认。认识都来自内心,不承认外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当人更不会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知行合一的修养论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这便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在这里,王阳明强调知行不能相离,强调只有在“行”方面有所表现的知,才算真正的知。知行只是一事的两个方面,只是一个过程。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两者不能分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因此,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行只是一种好恶爱憎的情感。
好恶的情感活动即是行,不必身体有所活动,只要心中有爱憎就行了。知行合一,就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因此,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头克制了。须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破心中之贱,即从思想上根本防止任何违背正统道德观念的念头出现,以此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的秩序。
知行合一论与心即理之说是互相联结的。外心以求理,此知行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道德意识。行,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知行合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