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锻炼》与“酱缸文化”

《锻炼锻炼》与“酱缸文化”

洋财杂文2025-07-26 07:44:51
柏杨先生曾以黑色幽默的口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概括为“酱缸文化”。他以冷静的态度,批评的眼光,客观的立场揪出中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病。窥镜方能自视,才有可能自省,从而走上自觉。一个民族或者国家,
柏杨先生曾以黑色幽默的口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概括为“酱缸文化”。他以冷静的态度,批评的眼光,客观的立场揪出中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病。窥镜方能自视,才有可能自省,从而走上自觉。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如果发展到无一人敢站出来批评几句的程度,呈现出万马齐喑的死寂状况,那么忧必近矣!
今天,笔者想结合《锻炼锻炼》这一文本,谈一谈对于其中深受“酱缸文化”毒害的典型形象的肤浅认识。
典型形象无疑增强了叙事作品的鲜活性和可读性。《锻炼锻炼》中的典型形象主要有“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等。
小腿疼是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太婆,她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小孙孙。小腿疼明知道平常社里缺劳动力却让儿媳给她打水,送尿盆,扫地,抹灰尘,做饭,端饭……对其进行奴役化的管理。本来“尊老”是中华民族弘扬的一种美德,可是在公社化的背景下,小腿疼的行为无不充满着自私的利己主义色彩。如麦子没有割完的时候,她便去偷麦子,以为“拾东西全凭偷,光凭拾能有多大出息”。另外,她对儿媳的行为也暴露出畸形的变态心理。由于自己曾经奴隶式地照顾过婆婆,因而如今小腿疼只能以一种过渡发泄的心理动机为基点,对儿媳进行变相虐待。她最大的特点便是:当条件利于自己时,小腿“疼”的毛病便自动消失,一旦牵涉到自我利益,腿便自然恢复了“疼”的“本质”。
与小腿疼“齐名”的是三十来岁的“吃不饱”,原名李宝珠。吃不饱有个丈夫,一个被她视为“过渡时期”的丈夫,因此,对其进行长工式的使唤,也安排了一套苛刻的政策来对付张信。自己每天吃完面条后才给丈夫熬只有两粒米的糊糊吃,一直喊“粮食不够吃”。这个人物身上透露出强烈的“敌对意识”。如杨小四的大字报贴出来以后,为了出口气,吃不饱便先利用了小腿疼和社房主任、支书以及队长之间的关系作为硬牌子。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利用,彼此将对方视为“工具”冷漠的对待,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最后一个人物是正主任王聚海,他喜欢以圆滑的手段做和稀泥工作,也有一套办事的“原则”,主张“和事不表理”,只求得“了事”。这样的原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是一味地回避矛盾。
“酱缸文化”最大的本质特征是“绝对的自私和绝对的自卑”。绝对的自私在小腿疼和吃不饱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人家劳动的时候他们偷懒,为利益驱使可以不择手段。绝对的自卑可以以王聚海为代表,他只求“了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躲避现实,以不了了之的方法劝人和解。有点类似柏老列举的“臭鞋大阵”现象,公寓里的走廊上摆满臭鞋,鞋主不顾别人是自私,置之于门外不管实属自卑。
只有从“酱缸文化”中跳出来或者及时地清理,清新的空气才能恢复,否则它将腐蚀国人的灵魂,最后大家一起晕死在一汪死水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