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鲍尔吉.原野,是在《沈阳日报》上读到他写的一篇关于一名优秀警察的报告文学,名字已经记不太清了,但通篇鲜明的思想印记和艺术印记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时我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他文章里的主人公代表了我们所处这个时代人民警察的大尊严、大智慧以及让人难忘的大公无私,让我沉迷之中欲罢不能,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一个像那名警察一样的大写的“人”。后来陆陆续续在报纸、杂志上又读到鲍尔吉.原野的作品,大部分是散文和随笔,每每必让报纸开“天窗”,剪下他的文章放到我的收藏本里。
大概是1995年吧,在北方图书城看到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游心者笔丛”中的一本——《善良是一棵矮树》,作者正是鲍尔吉.原野。朴素而简洁的纸质封面,拿在手里有大象之气,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那时候我正怀着女儿,这本书成了我每晚靠在床头“必修课”之一。读到那种坚韧,会在心里感慨良久;读到那种感恩,促使人在卑微中追求崇高;读到那种骨子里的淡定,会在心里“呵呵”地笑,心胸更加豁达。比如,他家住二楼,窗外有树横枝迎迓,其妻挂了一窗帘,几天后又摘了下去,他问她为甚,她说:见不到窗外的树了。他与她握手良久,说真是同志呵。他调侃自己的心态如一个土包财主……“夜阑,读过书饮完酒,看妻女睡去,看冰箱彩电都在,上床前,再睹窗外的树,心便安了。”周作人曾说:“以婉而趣的态度对付之,此所谓闲适即大幽默也。”
时间的流逝真如白驹过隙,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女儿也已经十四岁了,但这本书一直放在床头柜上或枕下,闲时翻一翻,每一次读到耳熟能详的句子和段落还会忍俊不禁。读到自己喜欢的句子,一定叫住女儿,给她诵读一遍。晚上斜倚床上,让柔和的灯光照在自己喜欢的书页上,是一种大幸福。鲍尔吉.原野在《被窝赞美诗》里说:“如今童年远去,但读书与写作疲惫之极时,净去衣物而入被窝,棉布会轻抚你的脖颈,心里也涌起一份感谢。”真的,童年多好啊,人到中年活成童年的状态是一种淡定,不是随波逐流,不是放纵和逃避,不是苟安,是对人生坚韧执着的追求和大彻大悟之后的感恩,犹适合我等小老百姓。
《善良是一棵矮树》这本散文随笔集里,拙朴地分为六卷,只用“卷一、卷二……”标出,平民般透着大气。文字功底令人称奇,最重要的是诗意斐然。生活中处处充满诗意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事。像《小米真小》,“我的梦想中曾有园圃之愿,譬如种点菜和向日葵,现在修正,加几垅谷子。秋天,碾好的小米用簸箕飞泻装入白市布口袋,我像农人一样竖掌插入米中,攥一把让它顺拳眼泄流,黄澄澄如细砂的小米摩挲着掌心流下,再抓一把,让它流。嘴里学农民的口吻说,啧!多实成。”像《乡下女人》,“她们很可爱,但并不适应城里男人的目光。”“乡下女人会包最好吃的酸菜馅饺子,会喂猪,会把儿子培养得像牛犊子一般健壮。”《骑兵流韵》里,骑兵父亲驼着背走在沈阳的街头,“骑兵是冲锋或静立的人生”,但他作为战争的参与者,他不能完整地叙述出一场战争,文革时,他被吊打十五昼夜,直至精神错乱,全身多处骨折。骑兵父亲仍然像一匹马一样,低垂细而长的眼睛,“似更仁慈”。《腾格尔歌曲写意》里,“听腾格尔的歌,像在饮牛的水洼前捧水泼在脸上,像在沙粒迎面的大风中前行。有暗夜饮醪的热肠感受,是长歌当哭的抒纾。”……
2009年,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农电企业整体上划,我们市农电局解体,职工面临重新分配。那时每天都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不可能再做原来轻车熟路的工作了,四十多岁要重新去学习新的业务和知识。也就在那段时间,我重新通读了《善良是一棵矮树》和鲍尔吉.原野的另一本书《掌上流云》,真的,伴随着书上的文字,我的心渐渐安定下来,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参加了公司竞聘,并较好地应对和调整了没有竞聘上的失落和无奈,后来我被分配到了公司多种经营总公司,到一个新单位,肯定有不适应的时候,这时我天天把《善良是一棵矮树》背在包里,难过或不适应的时候,一定要读一读书上的任何一篇文章,让自己的一颗心沉静在那淳朴的文字和思想里,与书里的树和鸟一起舞动。
这个蒙古人的后裔高大英俊,文字却细致、悲悯,只有有着明洁的性情、浪漫的情怀、纯洁的心灵的人,才能彰显出如此坚韧、淡定、感恩的人格品位,鲍尔吉.原野是集广义的思想者、学者和诗人于一身的“游心”者,而他的文字功力,隽永悠长,洗练简洁,我只能仰视才能望见其项背。可能他的书会影响我的一生吧,让我的人格里也会充盈坚韧、淡定和感恩,让我的人生像一个大写的“人”自尊而善良地挺立。
在《善良是一棵矮树》的扉页上,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细细聆听你
来回行走的思想
飘拂悠远的思绪
在初夏
草原的南风吹过时间的长廊
像吹送一面羊群般的旗帜
也吹走你的背影
它只是你一个人短短的历史
在我的梦中飞奔
在深邃的黑夜起伏不已